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第6/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康熙發現文武官員中有一個陋習,他們藉着過節送禮行賄。康熙對此非常憤怒,並認爲這是明朝陋習,大清的官員不應該這樣,但是要解決這種陋習非常難。康熙曾經對直隸巡撫格爾古德說:“這些總督啊,巡撫啊,貪婪的佔多數,朕心裏是雪亮的。”後來,他又跟禮部尚書湯斌說:“天下有才能的官僚不少,但是操守清廉的官員卻很少見。”康熙說出這番話時非常無奈,縱使康熙文韜武略,南征北戰,對付敵人很厲害,但是對於自己手下的這批官僚也感覺無可奈何。
康熙十八年,京城發生地震,康熙命令文武百官上書言得失,官員們總結出了六大問題,其中就有“吏治腐敗,民生艱難”,地方官爲了前途,諂媚上司,搜刮百姓。京城的一些大官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們巧立各種名目中飽私囊,地方的官僚如果要向戶部報銷的話,是必須得送禮的。不送禮的話,戶部官員就對其百般刁難。送夠了禮,即使虛報,也可以通過。貪腐事件已經形成集團化的趨勢。
官員們在推薦人才的時候,習慣於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互相包庇,結黨營私。即使像康熙這樣賢明的君主都拿不出非常有力的措施對付這些官場腐敗現象。譬如,康熙發現山西巡撫穆爾賽貪酷成性,穢跡昭彰,但當康熙問大學士和九卿們穆爾賽這個人爲官怎麼樣時,這些人居然一起包庇,說穆爾賽這個人是一個好官,爲政清廉,體恤百姓。
康熙的首席大臣明珠也是一個貪官,但康熙始終沒有動他。康熙曾經對明珠說:“明朝末期,君臣隔閡,導致天下有難,百姓生存難,上面不守道,下面不守法,結果亡國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明珠能夠收斂點,可是管用嗎?說實話,沒多大作用。
但對於吏治,康熙絕不會不聞不問,他多次表明自己整飭吏治的決心。康熙公開說:“現在什麼事情都可以慢慢做好,唯獨吏治安民這件事最不能遲緩。”
爲了整頓官吏,康熙實行了考覈制,定期對官員進行抽查。在康熙後三十年裏,處理了一千五百多個官僚,這些人要麼因爲“才力不及”,要麼因爲“浮躁”被降職調用,還有一千五百多人被革職。受到表彰的清官和有能力的官員有七百多人,被懲處的官員有五百多人,被辭掉的老弱幹部有兩千七百多人,這些老弱已經失去了工作能力,仍然霸佔在崗位上,讓康熙很不滿。
康熙的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還只是治標。除此之外,康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但是思想教育是所有方法裏效果最不好的。這些官僚都是聰明人,你跟聰明人說老生常談的道理不管用。
當然,康熙還實行了另一個有效的方法:密奏。密奏可能存在挾私報復的情況,康熙並不會一味相信密奏的內容,會進行覈實工作。用密奏的方式查貪官,效果比思想教育要好得多,通過這種方式,康熙查出了大量的貪官。
貪官是查不盡的,康熙能力再強也沒有三頭六臂,所以在治貪的同時他積極宣揚清官,樹立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