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第5/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康熙的節儉也是他“民爲貴”思想的一個體現,他經常對左右說:“國家的財政出自人民,民力有限,所以要節約愛惜。能夠節約,國家就有餘裕;倘若奢侈,將會勞民傷財,禍害百姓。”
當時有一個法國傳教士曾經給路易十四寫了一封信,詳細地講述了康熙的生活習慣,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個外國人對於清朝皇帝的看法:
清朝皇帝,或者因爲他擁有的無窮財富,或者因爲他疆土的廣闊富饒,說他是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君主也許是沒有人反對的。儘管這樣,他真正用於自己身上的一切遠遠談不上奢侈……就其個人有關的方面看,那種恬淡樸素簡直是沒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東西外,他毫無奢求,他滿足於最普通的菜餚,從未有絲毫的過度,他的淡泊超過了人們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幾件宮廷裏極爲常見的過冬黑貂、銀鼠皮襖外,還有一些在中國算是最普通、最常見,只有小百姓才穿不起的絲綢服裝。逢到雨天,人們有時看到他穿一件氈制外套,這在中國被視爲一種粗製的衣服……總之,在他周圍的一切,人們絲毫感覺不到那種其他亞洲君主處處要擺出來的窮奢極侈的排場……他不爲個人浪費錢財完全是出於一種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康熙深信君主的威信和偉大不是依靠外在的豪華,而更多的是在於他道德的光輝。
從康熙的治國之道,我們能感覺到孟子“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康熙在治國方面也確實效仿古人,他說:“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在堅持教化和德治的同時,康熙對於法治也不疏忽,他一再強烈法律必須嚴肅、穩定,不要隨意變更。
康熙認爲,德與法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光靠德不足以治國,光靠法也不能締造太平盛世。
<h2>正本清源——康熙的管理之術</h2>
吏治自古以來就是封建帝王最爲頭疼的一件事,一個朝代衰亡的前奏往往是吏治腐敗,官僚欺上瞞下,百姓水深火熱。皇帝縱然變成千手觀音也難以處理天下雜事,所以,一個國家能不能治理好,首先得治理官吏。
貪官可以讓仁政變成惡政,清官能夠消解惡政的毒性,由此可見,官吏集團對於整個帝國的作用。
事實上,康熙很早就知道公務員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古代,這叫怠政,現在一般的說法是爲政不作爲。康熙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說實話,很難,但康熙還是一步步地努力,力求提高整個官僚集團的效率,樹立起官僚集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