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第4/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向商人額外徵稅的行爲,康熙嚴令禁止。康熙還統一了度量衡,方便全國各地的商人貿易。對於那些搶劫勒索商民的兵痞,康熙要求各級將領予以嚴厲打擊。
綜上所述,康熙雖然生在三百年前,但是已經意識到了商業對於社會的作用。正因爲康熙做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康熙中後期,全國的經濟呈蒸蒸日上之勢,尤其是江南,工商業最爲繁榮。
當然,康熙畢竟是一個封建帝王,而不是一個資本主義領袖。他所做的一切還是從王朝的根本利益出發,商業始終不是主流。所以,在康熙晚年,出現了海禁和礦禁的政策,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爲了王朝的穩定。當然,對商業的發展會有一定的打擊。在制定這些政策時,康熙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照顧商民的利益,他並沒有實行像朱元璋那樣嚴厲的海禁,還是允許沿海漁民出海打魚。“不能斷了漁民的生路啊!”康熙這樣跟大臣說。
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做到這樣優秀確實已經是很難得了。
那麼,康熙又是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呢?
在這方面,康熙主要是吸收儒家思想,他認爲自古成功的帝王無不是以德服人,只有上層懂禮,下層纔會有仁義,良好的道德是一個社會穩定富強的基礎。
爲了塑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社會,康熙以身作則,杜絕奢侈。康熙有一次下江南,回去的時候,江南文武百官鄉紳百姓幾十萬人爲他送行,結果康熙說道:“朕早就聽說過江南富庶,來這裏以後,見這裏城市繁華,看上去確實很富裕。但是江南的人情卻沒有北方純樸,過於奢華,過於粉飾。你們這些當官的,要廉潔奉公,愛護百姓,崇尚節儉,拒絕奢侈。只有這樣,朕才能安心啊!”
可以說,康熙爲了倡導節儉之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惜,這些風氣到他孫子乾隆手中化爲烏有。在爲自己修造宮殿時,康熙都要求務求節儉,如果不是孝莊讓人修繕康熙的寢宮,康熙根本就不會想要這麼做。在修建皇后陵寢時,康熙都要求節儉。
康熙之所以這麼看重節儉,在於他有一個觀點:明朝就是因爲奢侈亡國的。明朝亡國當然有非常複雜的原因,奢侈無疑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基於這種認識,康熙對宮廷的開支作出了很大的調整,務求節儉。明代光祿寺(掌管膳食的部門)每年用的木材多達兩千七百萬斤,木炭達一千兩百萬斤,到康熙時分別減爲六百多萬斤和一百萬斤;明代宮殿的樓亭門數多達七百八十六座,到康熙時只有其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