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第3/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經過詢問才知道,五臺縣的知縣擔心太皇太后和皇帝來了以後,食用不夠,所以從老百姓那裏買了一些糧豆,並不是向百姓科派的。康熙深知地方官貪得無厭,往往藉着機會搜刮小民,康熙嚴詞說道:“知縣從老百姓手中買的,未必盡信。朝廷的一切出行都由內廷解決,以後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不準再讓老百姓準備什麼。”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臨行前,康熙召來戶部、工部等官員,曉諭他們:“朕出行的一切用度從儉,大家把一切要用的物品準備好,不要讓地方官從民間派取,擾害百姓。”
始終把民生放在第一位,這是康熙治國的最大特點。他治國並沒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將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真真切切地關心人民的利益,僅此而已。
<h2>重商節儉,德法兼顧</h2>
康熙跟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他沒那麼仇視商業,他不僅沒有看不起商業,反而認爲商業自古就是一個社會不可分割的部分。
康熙曾說:“國家要和諧,必須做到四點:執政者全心執政爲民,經商的人踏踏實實經商,務農的要勤勤懇懇務農,讀書的要兢兢業業讀書。這四種人如果能安居樂業,互不侵擾,國家就一定能強大。”
康熙對工商業不僅沒有貶抑,而且給予了支持。當然,其中原因比較複雜,可能是因爲清朝初年,戰爭很多,爲了緩解巨大的開支,商人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貢獻。戰爭期間,商人要繳納的關稅往往是最重的。在前期,康熙仍然對商人實行重稅,沒辦法,經常要打仗,開支太大了。
平定三藩後,康熙適時改變了做法,他認爲再這樣下去,會讓商民陷入困境,對國家有很大危害,所以決定革除弊政。具體做法是調低稅率,並且禁止關卡勒索商人,讓商人能夠更好地經營和貿易。
爲了給商人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康熙公佈關稅徵收條例,如果出現勒索者,商人可以通過控告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權益。對於私自徵收雜稅的官員,康熙表示嚴懲不貸。
康熙很早就意識到官商勾結的禍害,官商勾結會直接導致市場壟斷,導致缺少背景的小商人經營困難,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也就是廣大人民。清初,管理物價的機構是牙行,牙行後來日益變成盤剝商人的官僚機構。康熙正本清源,對牙行進行了改造,讓牙行變成一個相對清廉的機構,爲商人謀利,而不是禍害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