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雍正與外國 (第1/11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雍正眼裏,一般人信仰天主教還可以理解,皇室宗親信奉天主教就是大逆不道,理由很簡單,皇權受命於天,你相信上帝,置天與皇權於何地?
<h2>開放海禁</h2>
如果說明朝與東南亞諸國的關係更近的話,那麼自清朝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顯得更加密切,儘管有些交往不一定是友好的。
雍正的對外思想基本上是繼承康熙的,但是也跟康熙有些不同。康熙對於西方的傳教士採取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一方面利用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反感他們傳播天主教,尤其對教皇格勒門企圖干涉中國內政表示厭惡。
清初有兩次禁海令,第一次發生在順治朝,結束於康熙二十三年。禁海令撤銷之後,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廣州成爲對外貿易的港口。很快,海外貿易就繁榮起來,中國商人和東南亞各國的交往日漸頻繁。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後來卻出現了問題。
這個問題就跟現在有些留學生不回國一樣,康熙很快就發現,每年出海的船隻有千餘艘,回來的卻不過五六成,對於清政府來說,這就相當於大量的財富和人口流失海外。中國古話說的好,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想不流外人田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禁止跟外面交流。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再次頒佈禁海令,明文禁止出海南洋。這就是清初的第二次海禁。第二次海禁與衆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禁止中國船隻出航日本,也不禁止外國船隻來中國,但是卻嚴格禁止中國商人去南洋經商。只進不出,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思維方式。
禁海令顯然不利於貿易的發展,沿海的許多商民對此很不滿,結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可以禁海,我可以走私,只要不被發現就行。
直到雍正繼位,海上走私依舊猖獗。臺灣官員藍鼎元是一個反對海禁的學者,雍正二年,他上書說:“福建、廣東沿海等地,人稠地狹,耕地不足,當地居民靠海謀生的十有五六。他們往往在內地製造一些精美的手工品,這些手工品在內地是隨處可見的便宜貨,但是如果運到外國,就可以當成珍稀物品來賣,每年都能賺取巨大的利潤,這就爲我們中國斂聚了大量的財富,光是海關收入這塊就不小了。禁海之後,百害無一利,只會讓沿海居民越來越貧困,迫使以前的商人變成遊手好閒的人,最後變成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