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雍正與外國 (第3/11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雍正五年到六年,從廈門出口的福建商船有二十一艘,七月以前返回了十二艘,帶回大米一萬一千多石,還有燕窩、海蔘、蘇木、牛皮等貨物,帶回流落南洋的居民三十多人,有的人在海外生活了十七八年。這些人回來後,雍正一方面安排他們回原籍,另一方面讓地方官嚴密查訪,看這些人是不是國際間諜。
<h2>東南亞諸國來朝</h2>
越南是明朝時中國的附屬國,兩國的關係很友好。清朝建國後,越南依舊對中國稱臣,每三年進貢一次。在雍正朝,中國與越南的關係非常好,不僅官方交往密切,民間也常有商業往來。
當然,越南也是許多反清人士的避難所。清初,這樣的人特別多,後來,又有許多廣西、雲南的人移居到越南。雍正曾經對此憤憤不平地發表評論:“這些無知愚民,拋家棄業,居然跑到交趾去開礦。”雍正是沒有商業頭腦的,在他看來,離開天朝,跑到彈丸小國去創業簡直就是不懂沐浴浩蕩的皇恩。
這些到越南創業的華人把母國的文化也帶到這裏,對越南的經濟和文化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儘管是附屬國,而且也很友好,但畢竟兩國接壤,難免會有一些糾紛,這些糾紛主要發生在邊界上。在明朝的時候,兩國就發生過邊界糾紛。明朝時,中越兩國以雲南省開化府南240裏的賭咒河爲界。不過,明朝官員粗枝大葉,以爲鉛廠山下的一條小溪就是賭咒河,致使中國失去120裏的土地。到了康熙二十二年時,鉛廠山下小溪以內的幾個村寨又被越南人佔領了,最後以馬伯訊爲界,又失去了40裏。
到了雍正朝,雲南總督高其倬上奏:“按舊的邊界來算,應該把二百四十里之境全部收回,交趾有都龍和南丹兩個廠,都在原來屬於我們的邊境裏,安南國王把這兩個廠看成是很大的利潤生產地。如果我們要回來的話如同搶他的寶貝,他肯定不肯。請聖上定奪。”
雍正顯得非常大方,說:“朕素有懷遠之心,與鄰國糾纏邊疆問題時,只要不是太大的地方,何不成人之美呢?在威與德之間,朕認爲德更重要。都龍和南丹這些地方,在明朝時就爲安南所有,我們就不收回了,還是以小溪爲界吧!”
雍正四年八月,兩國將國界定於鉛廠山。沒想到安南國王還不滿意,繼續騷擾雍正,雍正不堪其煩,將這個問題交給鄂爾泰。鄂爾泰接手之後又劃給越南80裏,安南國王聽了非常高興,上疏表示感激。雍正心想,原來是個知好歹的啊,就又賞賜給他40裏地。等於在雍正手中,給了越南120裏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皇帝高興,他可以隨便把領土給別人。在皇帝眼裏,領土是自己的,並不是國家的,更不是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