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江山如畫,風雨如晦 (第5/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道光主要通過哪些手段選拔人才呢?
第一種方式還是老辦法——科舉正途。科舉制度雖然會造就一大批迂腐的讀書人,也就是今天說的高分低能,但是也能選拔出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才,這在歷朝歷代都有。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儘管有種種弊端,但無疑還是堅持着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二種方式是推薦。這也是清朝的一個傳統,地方督撫一個重要職責就是保薦官員。保薦官員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官員確實能幹賢明,另一種情況是該官員可能平庸,甚至品性惡劣。一般情況下,如果被保薦的官員平庸無能,道光不會追究保薦人的責任,因爲這與保薦人的眼光有關。如果被保薦的官員人品存在很大問題,撤職後依然做違法的勾當,那麼就要追究保薦人的責任。正所謂外舉不避嫌,內舉不避親,既要鼓勵保薦人的積極性,又要杜絕保薦人徇私舞弊的做法。
保薦確實可以讓國家選拔出一些優秀的人才,譬如大名鼎鼎的林則徐就是通過保薦升職的。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進士,道光二年(1822年),當上淮海道,後署理浙江鹽政史,不久又升遷爲江蘇按察使。道光四年(1824年),升署理江蘇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任東河河道總督。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江蘇巡撫。林則徐是一個正直的人,他能在官場上飆升離不開道光的政策支持。林則徐也沒有辜負道光的期望,確實爲國家盡心盡力,辦了不少好事。
在治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光對人才是何等的飢渴,所以他能夠做到不拘一格,越級提拔人才。楊發和田大武本來只不過是普通士兵,在平定張格爾的叛亂中僥倖生擒了賊首張格爾,道光非常高興,提拔楊發爲甘肅寧遠堡守備、田大武爲陝西撫標左營守備。道光甚至親自接見這兩人,當面誇獎這兩人年富力壯,是可造之材。
道光選拔人才的第三個辦法是考覈政績。作爲一個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也不可能對帝國的官員都瞭解,只能根據一些政績的數據來判斷。雖然政績可以作假,但不能不承認這也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
道光選拔人才的第四個辦法是從源頭抓起。所謂人才一般都是讀書人,所以學院的教育要抓緊,因爲這直接關乎人才的素質。道光這個辦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投資教育,投資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話。道光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撥款給一些知名的學院,甚至將良田大宅讓給書院。這是實實在在的支持,雖然未必會有多大的效果,投資力度也不大,但可見道光對人才的那一顆虔誠嚮往之心。
道光所用的這些辦法只不過是對歷代聖王選人用人的總結,並沒有多少創造性,但能真心實意地去做,已經很難得了。
從道光的言行上看,他簡直是清朝的周公啊,爲何世人又評價他用人一塌糊塗呢?換句話說,爲什麼道光就這麼跟人才無緣呢?難道他不夠真誠嗎?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
首先,我們必須得說,當時的官僚機構確實太腐敗了。官僚集團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即便是皇帝,在這個龐大的集團面前也顯得相對無力。當既得利益羣體把持了權力之後,他們能允許道光提拔一些幹練果敢的人才來損害自己的利益嗎?顯然是不能的。而且道光如果真想提拔出王安石、張居正這樣的人,勢必會損害這些集團的利益。這是客觀原因,怨不得道光,以道光的能力不可能有雍正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