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國烽煙四起 (第5/10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收到捷報的道光非常喜悅,大大表揚了盧坤和羅思舉,封他們一等輕車都尉世職,餘步雲加封太子少保。
沒過多久,風波又起,起義軍的另一個首領趙子青藉口爲趙金龍報仇,整合趙金龍餘部兩千人在江華錦田一帶活動。但不到一個月,趙子青就兵敗被俘。
第二次瑤民起義還是由湖南人發起的,此人叫藍正樽。
藍正樽是湖南新寧縣瑤民,起義的原因還是一樣的,當地的瑤民受到官府和豪強的欺壓,偏偏官府和豪強都是漢人。瑤民有冤情,到官府告狀不通,藍正樽是個愛打抱不平的人,多次幫着有冤情的瑤民上訪,可惜官府置之不理。藍正樽一怒之下,決定號召瑤民起來造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湖南武岡州官府聽說瑤民造反,決定祕密搜捕這些“暴民”。藍正樽從一個朋友那裏得知此事,立即聯絡各州縣的瑤民:“官府要來抓我們了,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他們啊!”
當地瑤民組成了一個叫“龍華會”的組織,這個組織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造反,只是爲瑤民“維權”。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五,藍正樽召集“龍華會”三千羣衆在九龍庵開會,決定起義;藍正樽自號衛王,改元“剛建”。第二天,起義軍兵分三路,向武岡進軍,一路由陳仲潮率領,一路由蔣玉先率領,一路由藍正樽自己率領。
三路大軍將在武岡城下會師。藍正樽本來還算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上“衛王”後,頭腦也不太清楚,本來也就三千人,他偏要學着大元帥的樣子兵分三路,其實他也就想感受一下號令大軍的感覺,其實根本沒必要分成三路。
出征之前,藍正樽任命鄒元佐爲元帥,讓鄒元佐拿着自己的“詔書”號令城內文武百官投降。鄒元佐其實只是個使者,他要求進城跟知府談話,知府徐瑃放他進來。鄒元佐進來以後,非常驕橫地告訴徐瑃,現在歸順就是功臣,再晚了就是罪臣。徐瑃大罵鄒元佐信口雌黃,將他關進大牢裏。
招降失敗後,藍正樽號令攻城。藍正樽這人從來沒有打過仗,只是因爲幫瑤民“維權”,有一定的威望。當他擔任軍隊的總指揮,對於軍事的無知立刻暴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