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頭來了 (第4/15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曾國藩對士兵也有嚴格要求,優先選擇年輕力壯的農夫,如果會玩一些兵器的更好,但凡油頭滑面的一概不收。有市井氣(市民氣、俗氣)的也不收,有官僚氣的更不收。曾國藩本身是個官僚,居然如此歧視官僚,這個人做領導簡直到了化境。
爲了防止士兵們逃亡,曾國藩在招募的時候就各個營官到自己老家去招兵,這些兵的家庭住址父母兄弟等信息全都記錄在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啊,點名時人不在,行,到你家裏去找。曾國藩用書生管理農民,確實很有創意。
爲了保證將士們英勇作戰,曾國藩還提高他們的薪水。曾國藩的錢哪來的?小部分是清廷撥款,大部分還是自己籌措的,在籌錢這塊,他有一個智囊團,可以從各種途徑獲取銀兩。劉蓉和郭嵩燾都是理財和搜刮的高手。所以,湘軍的拿的錢有綠營兵三倍多,連打仗都受經濟規律影響啊。
至於將士的薪水,曾國藩是這樣安排的:帶五百人,一年可以拿三千兩銀子,依次遞增,如果能帶一萬人,一年可拿六萬兩黃金。這種激勵作用是相當大的,只要你有本事,不怕死,就有可能發財。
曾國藩這人還挺有創造力,雍正無中生有創立個軍機處,他曾國藩也創立了一個營務處。營務處相當於一個參謀機構,專門負責培養軍事人才,相當於軍營裏的軍校。
曾國藩管理將領有四字祕訣:勤、恕、廉、明。所謂勤就是說當將領的一定不能懶,將領一懶,軍紀就會渙散,凡事都要親臨第一線,瞭解種種細節,然後再作決定。所謂恕就比較難理解了,大家應該兇狠纔對,爲什麼要強調恕呢?曾國藩認爲大家都是湖南人,都是鄉親,應該親如兄弟,不要動不動就責打士兵。所謂廉很好理解,當將領的一定要廉潔奉公,這樣士兵纔會賣力。所謂明就是要明察秋毫,不能被下面的人糊弄。
在軍中,曾國藩號召大家要喫苦耐勞,提出了四耐:耐冷、耐苦、耐勞、耐閒。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借鑑了戚繼光的經驗,同時結合清朝現有的兵制。曾國藩以營爲基本定編單位,初設每營三百六十人,後設五百人。在每一個營中,十人爲一隊,但實際上一個隊有十二個人,還包括隊長和斯養,斯養到底是個什麼人呢?其實就是一個燒飯洗衣服的,打仗中也需要這樣的人。八個隊又組成一個哨,在每個哨中,第一隊和第五隊配備抬槍,抬槍大概有三十斤左右,相當於那時候的重機槍。二、四、六、八隊配置大刀和長矛,第三和第七隊配置小槍。四哨爲一營,營官除了指揮四哨之外,還有六隊親兵,第一和第三隊親兵是炮手,二、四、六隊用的武器還是刀和矛,第五隊是長槍隊,沒有哨長,親兵總共七十二人。
一個營裏,各個兵種搭配比較均衡,就好像一道營養均衡合理的菜,上了戰場自然有威力。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增加了長夫制和帳棚制。打仗並不簡簡單單就是拿起武器上戰場賣命,除了賣命之外,它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清軍中,沒有專門用來搞後勤的士兵,後勤也不光是運糧草做飯那些,有時候還包括修築河工、守護好漕運等等事情。
一碰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時候,清軍就到處抓人來做苦力,這麼做法是典型的擾民。曾國藩親自在第一線,他知道老百姓都很反感官兵一有事情就抓人去做,所以他特地增加了長夫制和帳棚制。什麼是長夫制呢?也就是說每一個營配備一百八十個長夫,這些人就是用來幹活的。以後,士兵可以專心作戰,不必當全能士兵了,打好仗就行了。所謂帳棚制就是各營自帶帳棚,確保紮營的時候士兵有地方住,這就避免了士兵們搶佔民房,說白了也是爲了嚴肅軍紀,取得老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