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 (第2/11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穆彰阿和曹振鏞是道光最寵信的兩個元老,這兩人都是會做官不做好事的典型。穆彰阿比曹振鏞更狡猾,也更貪婪,而且當過咸豐的老師。咸豐老早就瞭解到穆彰阿的人品,所以上臺後迫不及待地拿他開刀。曹振鏞雖然平庸,但人品畢竟還不錯,所以沒遭殃。
咸豐當然少不了給穆彰阿一頓臭罵,說穆彰阿這個人小忠小信,爲人陰謀,好奸詐之術,遇事喜歡逢迎阿諛,還說穆彰阿貪婪好虛榮,打壓賢才,妨礙林則徐復出。
耆英也受到懲罰,咸豐將他從一品降到五品,以六部員外郎候補。耆英的錯誤在於承諾允許英國人進入廣州城。細心的人會發現,穆彰阿和耆英都是林則徐在政治上的反對派,而咸豐是比較欣賞林則徐的,他這麼做似有打壓政敵的嫌疑。不光是打壓政敵,更是爲了立威。
林則徐讓咸豐這個二十歲年輕人崇拜的地方很多,他的骨氣,他在外交中的強硬姿態,以及他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穆彰阿和耆英的表現完全相反,這兩人做事顯得優柔寡斷,在與英國人交往時又處處丟中國的臉。
咸豐當時並不知道丟人事小,利益事大。他有年輕人常見的那種激情和憤青脾氣,鴉片戰爭的失敗並不能算到穆彰阿、耆英這些妥協派的頭上,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實力不行。但是當時的人,不論是咸豐也好,還是朝臣們也好,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好,都不願承認中國技不如人,都認爲堂堂天朝居然敗給海外夷狄,肯定是有奸臣在其中搗鬼。
其實,這次鴉片戰爭林則徐是有很大責任的,但結果大家都把責任推到穆彰阿和耆英這些妥協派身上,都以爲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奉行林則徐的抵抗政策。
耆英這個人是非常冤的,戰爭失敗不是他的錯,主張妥協也是針對當時形勢所提供的一個建議,而且妥協確實比強硬要好。
耆英還有一個地方得罪了咸豐。咸豐登基不久就下達求言詔,希望大家踊躍發言,敢於說真話。耆英卻莫名其妙地說了一句:“小人且當保全,君子亦恐誤事。”
老實說,咸豐猜不透耆英是什麼意思,耆英的意思大概是小人也可以做好事,君子也會誤大事。耆英這話可能是暗諷林則徐,他親臨第一線,跟林則徐一樣和洋人打交道,所以深知林則徐這個君子誤了大事。但在當時的那種氛圍下,他不可能說出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