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戰爭揮之不去的痛 (第3/8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來,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中國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鮮。袁世凱雖然在第一時間請示李鴻章,但中國衙門的辦事效率遠遠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動作比中國要快得多,他們在第一時間內派出七千士兵登陸朝鮮。
東學黨原本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聽說中日兩國派兵來鎮壓自己,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是以兩國軍隊還沒過來,他們已經逃得一乾二淨。那麼接下來就是中日兩國的問題了。
根據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簽訂的條約,這時候中日兩國都應該信守條約,從朝鮮撤兵。可惜問題沒這麼簡單,日本對朝鮮是志在必得,非但沒有撤兵,反而不斷地往朝鮮增兵。袁世凱請求李鴻章派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到朝鮮跟日本軍決一死戰,李鴻章自詡爲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絕袁世凱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針。
李鴻章清楚,俄國也非常想染指朝鮮,所以李鴻章想挑起俄國和日本的爭鬥。只可惜,俄國人並沒有上套,他們同意“勸勸”日本。
此時,中國國內對日宣戰的呼聲越來越高。
<h2>老李很糾結</h2>
當時,中國最瞭解日本的人是李鴻章,因爲李鴻章在掌管海軍的時候就一直以日本爲假想敵。本來中國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樣現代化海軍的,可惜慈禧幾次三番挪用海軍經費,海軍根本沒有任何發展的可能。
當朝野上下一片喊打聲時,李鴻章的心裏涼颼颼的,他很清楚中國打不過日本,但是又不能說出原因。袁世凱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趕緊逃回國。
1894年,正是光緒二十年,這一年光緒二十四歲。面對朝鮮的形勢,光緒沒有掉以輕心,他派遣了近兩千五百名士兵趕往朝鮮,這點兵力當然遠遠比不上日本在朝鮮的兵力。不過,當時光緒並不認爲中日的戰爭會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個姿態,希望日本能夠知難而退。畢竟天朝上國這麼久,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餘威還是有的。
日本在朝鮮的行動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警惕,他們擔心日本的擴張政策會影響他們在遠東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強一起對日本施壓。這反而引起了李鴻章的錯覺,李鴻章覺得只要列強能幫助中國,日本一定會退讓的。李鴻章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讓中國軍隊疏於備戰,真打起來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