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則天責令左肅政大夫騫味道和侍御史魚承曄審訊裴炎,武則天挑選這兩名與裴炎嫌隙頗深的人做審官,本身就傳遞了一種信息,將裴炎置於死地。
就在裴炎被收監的同時,在烽火四起的揚州屬地,人們對李敬業隊伍的複雜背景難以辨明。前太子李賢死而復生坐鎮營帳,太子舉兵討伐太后。只有少數知情者洞悉這個祕密,李敬業營帳內的太子賢只是一個替身,他的相貌體態酷似已故的太子李賢,其真實身份是一個鐵匠。
人們還說叛軍首領之一的薛仲璋是當朝宰相裴炎的親外甥,叛軍的最大股東其實是帝國的首席宰相裴炎。李敬業把造反的旗幟樹起來了,在進軍方向上,李敬業和他的部隊再次陷入了迷茫。
他們分爲兩派。一派以軍師魏思溫爲代表,一派以薛仲璋爲代表。
從用兵方向看,魏思溫主張西進,渡過淮河,沿通濟渠西向,直指東都。薛仲璋並不反對西進,但他主張西進須在打下金陵之後。也就是先南下,再西進。
從速度上看,魏思溫強調一個“快”字,速戰速決。而薛仲璋則要先南下,後北上,強基固本,打持久戰。
關於決戰。魏思溫提出據關決戰,就是把戰場擺在洛陽附近,以造成對洛陽政權的逼壓之勢。而李敬業放棄了魏思溫所提出的“西進、快速、決戰”的戰略思想。
魏思溫是個很有想法和頭腦的人,他的依據就是趁着武則天剛剛登基,人心可用,速戰速決。打下或者圍住東都,逼迫武則天下臺。要避免打長期戰,免得打到最後後勁不足,被武則天給喫掉。
但是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不如先奪取常(今江蘇常州)、潤(今江蘇鎮江)二州,作爲奠定霸業的基礎,然後再向北以圖奪取中原,這樣進可以取勝,退有歸宿,這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