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時候的十道還只是一個虛擬的監察區,但權力卻實實在在凌駕於州縣之上。武周朝結束以後,到唐玄宗時期,道由最初的虛擬區向實體行政區轉化。到了唐代後期,道與方鎮合二爲一,成爲凌駕於州縣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御史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成爲一方諸侯,擁兵割據。
或許是武則天疑心太重,就連對被她視爲心腹的監察官也始終保持着戒備之心。左右肅政臺可以沒事互相彈劾,巡察使者也是三天一換兩天一調。監察御史猖狂到什麼程度呢?他們可以越過自己的上司,直接上奏皇帝反過來彈劾自己的上司。
在人才的使用選拔方面,武則天雖然有貢獻,但並沒有像有的史學家所說的那樣,有着劃時代的意義。武則天最爲推崇的是科舉,特別是自己親自主持的制科考試。
唐代的科考分爲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舉行的分科考試稱爲常科,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則稱爲制科。在武則天統治期間,以常科步入仕途的人數並不多,甚至還趕不上高宗時代。有人認爲,殿試是武則天工作創新的結果,其實不然。殿試,就是由皇帝親臨現場主持制科的考試。
早在顯慶四年(659),高宗皇帝就已經開科八門,並親策舉人九百人。這纔是一個劃時代的舉動,此後制舉就大致按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也開創了帝王親試舉人的先河。既然高宗皇帝掠美在前,也就不存在武則天首創一說。
高宗開啓了殿試的先河,但殿試卻在武則天的手裏發揚光大。或許正因爲如此,史學家纔會堅持認爲,武則天對於科舉考試的貢獻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制舉由皇帝親下制詔舉行,考官也由皇帝臨時任命,皇帝有時還會親臨考場,考中者就會成爲天子門生。皇帝的學生,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武則天自臨朝稱制開始便頻繁地舉行制舉,平均一年半載總要舉辦一次,頻率高於高宗時代;常科考試卻沒什麼發展,進士平均每年錄取二十人,反而少於高宗時代。
唐代的常舉由禮部官員主持,錄取與否也是由主考官根據考試成績來定奪,考生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唐代剛開始推行科舉,錄取率極低,也沒有謄錄、糊名等規定,很多時候考生場外的表現也在考慮之中。場外表現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僱槍手那是最常用的手段,有錢人甚至可以組成一個智囊團,發揮集體的智慧。
沒有背景也沒有名聲的寒門士子將自己的作品結成文集,託關係走後門,交到朝廷官員或者主考官員的手裏,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提攜,稱之爲“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