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傷逝 (第1/3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2>1、痛失重臣</h2>
從貞觀十七年之後,李世民彷彿像換了一個人,先前的意氣風發,似乎變得有些頹然,魏徵的逝世讓他頓覺缺失了什麼,兩個兒子的明爭暗鬥讓他心力交瘁,帝國的未來他還要必須費盡心機的做好鋪墊,這一切都讓李世民耗費了太多的精力,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對逝去歲月的無限惆悵,李世民內心越發顯得蒼涼,雖然他當時的年歲按照現在人的年齡來衡量,還處在中年,但是深陷的眼窩、彎弓的脊背、滿頭的青絲,使這位大唐帝國的皇帝看起來像個風燭殘年的老人。
在這樣的現實窘境中,李世民做過努力,東征高句麗就是爲了找回當年的霸氣,可惜時運不濟,不僅無功而返,而且就是從此時開始李世民的健康狀態逐漸下滑,而隨之衍生的猜忌之心,將劉洎、張亮、李君羨三位高官送上不歸之路,而這一切不僅沒有化解掉李世民越發深重的猜忌之心,反而讓他在一種焦躁不安的狀態中,一天天的猶如煎熬!
而貞觀二十二年三位重臣的相繼離去,再一次讓李世民那脆弱不堪的心受到強烈的衝擊,都說老來喪子是人生最悲痛事,作爲大唐帝國的皇帝,手下的重臣猶如己之子,更何況還是三位重臣的離去。
第一個人:馬周。
我們在前邊詳細介紹過馬周的經歷,從布衣到宰相頗有些傳奇色彩,這麼多年來一直盡心竭力的爲大唐帝國默默的奉獻着,從不參與宮廷的任何鬥爭,他知道自己位極人臣有幸運的成分,而歸根到底的原因則是他出生在政治開明的貞觀時代,碰到了求賢若渴的李世民,所以在馬周的心中,始終懷揣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看不到馬週一生有任何的刁鑽經營,看到的只是他認認真真的做事,或許是出於一種報恩的心裏,或許本身就有一顆仁愛之心,但無論如何,在我看來,找不出馬周任何的失誤之處,至於劉洎案件中的保持沉默,我們還是不必過於苛求,因爲身在險惡的官場之中,不將對方落井下石已實屬難能可貴。
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六日,一生受消渴症(糖尿病)困擾的馬周走完了自己四十八年的人生道路,李世民在知道馬周逝世後,不禁失聲痛哭,下令全國舉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