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強大的對手 (第2/5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宇文融明白,解決農民流亡的問題,並不是僅僅是短期集中治理就可以解決的。所以從開元十一年(723年)八月起,宇文融將括戶、括田及賦役改革結合進行,次年六月,頒發《置勸農使詔》,申明對編戶後的流民免徵正稅。並提出提出六年起科的政策,所謂六年起科就是對新登記的戶口,免除六年的賦稅。史書記載當這項政策頒佈時,“老幼欣躍,惟令是從“,很明顯是受到廣大農民歡迎的。
從開元十一年一直到開元十三年,在宇文融的治理下,農民流亡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值得一提的是,宇文融雖然在這方面是行家裏手,但他更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治理過程中,他一共任用29名勸農判官,多是幹練人才,確保了治理的廣泛性和科學性。
經過將近三年的治理,到開元十三年,全國共新增戶口80萬戶,據統計新增田地與新增戶口基本成正比,從結果來看,宇文融及他的合作團隊功勞是大大的。
而成功治理農民的流亡問題,也使宇文融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開元十二年(724年)八月,宇文融晉升御史中丞。半年後又兼任戶部侍郎。從開元九年到開元十三年,宇文融的官職一路飆升,由八品升爲從三品,名副其實的連升四級半。
按說張說身爲中書令,宇文融身爲御史中丞兼戶部侍郎,從哪個角度看,張說都是宇文融的領導,而且開元十一年的時候,張說又將政事堂改爲中書門下,並吸收吏部、樞機院、兵部、戶部、刑部五個部門在中書門下,雖然御史臺不在其中,但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要說張說是宇文融的頂頭上司也不爲過。
然而很多事實告訴我們,官大的在皇帝那裏未必比官小的喫香。
要知道農民的流亡問題一直困擾着李隆基,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人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直到宇文融把這個問題成功解決。在李隆基看來,成功瞭解決了農民的流亡問題遠比任何問題全都重要,宇文融的成功意味着帝國成功清除了不安定因素,所以宇文融在幾年間能夠連升四級半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宇文融的升遷速度完全可以看出李隆基對他是多麼的厚愛,但在朝廷的官場中,無數的事實證明了,一個人紅極一時就會引來別人的無限嫉妒,在宇文融大有成爲朝廷第一寵臣之際,他的頂頭上司張說倍感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