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終的勝利者 (第1/6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惠妃千般算計最終也沒能等到皇后的桂冠便撒手人寰,正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李隆基強忍悲痛將她以皇后之禮安葬,並追認爲貞順皇后,生前沒能登上皇后之位,死後能夠被追認也算是有了一個最終的名分。
李隆基雖然悲痛,但他清楚的知道這種悲痛只能隱藏在自己的心中,此時他必須徹底的冷靜下來,化悲痛爲力量,處理好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
因爲,武惠妃雖然已經去世了,但太子李瑛也已經被賜死,接下來該立誰爲太子,將是李隆基必須思考和迅速做出決策的首要大事,如果武惠妃還活着,壽王李瑁將是儲君的不二人選,事實上時任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在武惠妃去世後,不止一次勸說李隆基儘快立李瑁爲太子,這倒不是因爲他是個遵守盟約的人,而是因爲在他看來,李瑁當太子乃是順利成章的事情,而且李瑁如果能夠成功上位,自己無疑具有擁立之功。
李林甫的數次勸說,讓李隆基一時間感到十分棘手,因爲當他徹底冷靜下來,他忽然發現李瑁並不是個合適的人選。
李隆基明白立儲這個問題事關大唐帝國的前途,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拋棄個人感情的愛憎,更加客觀、冷靜的來考慮這個問題,可以說李隆基的冷靜讓立儲這件本來很簡單的問題一下子變得複雜迷離起來。
武惠妃之死使李瑁“子以母貴”賴以得寵的全部優勢頃刻間化爲烏有,而且公正的講,李瑁並沒有超越其他皇子的絕對優勢,在李隆基三十個兒子中李瑁排行第十八,上邊還有十七個哥哥,不僅年齡不佔優勢,同時也缺乏作爲儲君的氣度和歷練。
在武惠妃和太子李瑛鬥爭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史料記載我們發現只有武惠妃、李林甫、太子李瑛三兄弟等有限幾個人戰鬥在第一線,卻不見李瑁參與其中的任何記載,李瑁並不是白癡,他應該明白母親武惠妃如果當上皇后,對於自己而言意味着什麼,如果他是一個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他至少應該爲母親出謀劃策,所以從這一點來講,至少說明李瑁是個政治才能平庸的人。
綜合多種條件來看,李瑁並不是儲君的合適人選,那麼究竟誰纔是合適的人選呢?
坦白的講,他曾經想過長子琰王李琮,李琮雖然各方面條件不錯,而且是嫡長子,符合皇位繼承的禮法,但李琮年少時因爲一次打獵不小心被豹子抓傷了面部,從而留下了殘疾。作爲大唐帝國未來的皇帝,李琮面部的殘疾勢必會影響大唐帝國的形象,就是這一點讓李隆基只能遺憾的放棄李琮這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