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變 (第1/13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宦官專權是唐朝中後期的三大禍患之一,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如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擁立即位的,所以經常受到王守澄的鉗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個力爭有所作爲的皇帝,兄長敬宗李湛被宦官弒殺,始終在李昂心中存有陰影。從即位開始,李昂就一直謀劃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終於在大和九年(835年),爆發了由李昂一手策劃的甘露之變,表面看上去這場血流成河的鬥爭具有突發性,但事實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這場政變就已經出現徵兆,這就是宋申錫蒙冤事件。
前奏
宋申錫,子慶臣,少時家境孤貧,進士及第後多次被節度使府聘用。長慶二年(822年)被提拔爲起居舍人,寶曆二年(826年)改任禮部員外郎,不久又擔任翰林侍講學士,在當時朝廷黨爭大興之時,宋申錫卻在朝廷中清正廉潔,從不參與黨爭。
李昂即位後,宋申錫擔任戶部郎中、知制誥。大和二年(828年),被正式任命爲中書舍人,後來任爲翰林學士。李昂經常憂慮宦官的權勢過於強盛,而且不甘心受到一羣家奴的鉗制,總想物色一個合適的大臣,與之商議誅除宦官的大計。可是當時朝臣們“非牛即李”,所以李昂還是決定從內廷尋找合適的人選,看來看去他覺得只有清正廉明的宋申錫最適合。
大和四年(830年)七月,李昂任命宋申錫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將他招進了宰相班子,並立即和他商討誅除宦官事宜。按說如此機密事宜,宋申錫本應該守口如瓶纔對,可是他爲了幫助李昂聯合更多的人,將皇帝想要誅除宦官的事告訴了時任吏部侍郎的好友王璠。可是宋申錫並不知道,王璠除了是自己的好友之外,和鄭注的關係也是不錯的,而且當時鄭注極爲受寵,處於一種投機心理,王璠將誅除宦官的消息告訴了鄭注。
最終的結果就是王守澄得到了消息,於是他和鄭注密謀,決定先發制人,讓神策軍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謀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湊。他們宣稱十六宅宮官員晏敬則、朝官朱訓和宋申錫的心腹官員王師文圖謀不軌,朱訓告訴王師文皇帝多病,太子年幼,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應該遵循兄終弟及的禮法,立漳王李湊爲皇帝。
爲了使皇帝李昂能夠相信,他們設計了具體場景,說王師文送給朱訓絹布八百匹,而晏敬則從十六宅宮拿出漳王李湊的吳綾汗衫一件,熟綾線一匹作爲對宋申錫的報答。
王守澄和鄭注等人的謀劃十分嚴密,一直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纔將誣告宋申錫的奏狀報告給李昂。李昂看完後頓時十分惱怒,當即命令王守澄展開調查。事實上,王守澄正是利用了李昂身爲皇帝權威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自尊心理,將李昂玩弄於股掌之間。
有了皇帝陛下的詔令,王守澄隨即開始發揮,他準備二百名騎兵去突襲宋申錫的官邸,意圖殺掉其全家滅口。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時任飛龍廄使的另一名宦官馬存亮的反對,雖然馬存亮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一再勸阻王守澄不要妄開殺戒。因爲宋申錫的罪名尚不明朗,而且皇帝陛下也僅僅是讓他先調查這件事情,擅殺宰相是要引起衆怒的,一旦引發動亂,後果不堪設想,至少應該先和其他幾位宰相商議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