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靡費佞佛 (第1/11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內結道場
武宗李炎的會昌廢佛使得佛教勢力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不過,宣宗李忱即位後一反會昌之政的做法,重新恢復佛教,使得佛教勢力很快復甦和發展。皇帝李漼即位後,依舊延續父皇李忱的做法,繼續崇奉佛教,他本人也日益沉溺於諸多佛事活動中。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漼即位後在鹹泰殿築壇,爲內寺尼受戒。所謂內寺尼指的是宮人出家者,這些人就居住在公衆爲她們專門設置的寺內,所以稱之爲“內寺尼”。鹹通三年(862年),李漼又下令在京城慈恩寺、薦福寺、福壽寺和莊嚴寺之內各置戒壇,以做剃度僧尼之用。
儘管皇帝李漼親自舉行的剃度僧尼的活動似乎不多,但其影響卻不可低估。依舊是提出“民有八苦”“國有九破”的劉允章在《直諫書》中還提出了“人有五去”之說:
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欺隱,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爲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而其中的“避役出家”指的就是剃度僧尼,因爲自中晚唐以後僧尼享有免役特權,本身就加劇了賦役徵調對象的流失。
除了剃度僧尼之外,李漼還內結道場,中開講會。所謂的內道場是設置在宮禁之內供皇室成員從事禮佛活動的場所,例如譯經、受戒、唸誦、齋會和接待高僧等,都在內道場舉行。內道場自東晉以來就見諸史料記載,到了唐朝空前繁盛,武宗李炎會昌廢佛之後,宮中的內道場活動一度停廢,但到了皇帝李漼即位後,內道場活動又開始熱鬧起來。李漼雖然懶於處理朝政,卻對參加佛事活動熱衷不已。
例如《舊唐書•李尉傳》記載:“懿宗奉佛太過,常于禁中飯僧,親爲讚唄……逢八飯萬僧。”“逢八”即逢入齋日之意,而“親爲讚唄”是指在講會上,皇帝李漼親自參加唸誦。正如時任吏部侍郎蕭仿所說的“陛下留意天竺,屬意桑門,內設道場,中天講會,或手錄梵夾,或口揚佛音”。《資治通鑑》也記載:“于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錄梵夾。”
皇帝李漼大肆參與佛事活動,與之而來的就是國家資財的耗費無數,他即位之後,行幸長安諸寺常常是給予寺廟過多的錢財,爲此蕭仿曾經上疏勸諫,卻沒有效果。例如李漼賜給安國寺高僧的兩座沉檀木製成的寶座,高二丈,鏤刻龍鳳,飾以金,順着臺階登上寶座頂部,上面設有座位,座前擺有陳放佛經的矮几,四隅雕刻着高達數尺的瑞鳥神人,座前垂掛着繡囊錦幅,從中可以看出是多麼的奢華。
鹹通十一年(870年),李漼又下詔令福壽寺的尼姑繕寫大藏經,每藏計五千四百六十一卷,又雕造真檀像一千軀,花費之大讓當時的很多朝臣驚歎不已。在李漼的提倡下,從武宗李炎的會昌廢佛中逐漸復甦過來的佛教,其發展速度讓人爲之驚歎,當時整個國家興建佛寺成風,使得國力急劇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