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三章 小中華 (第2/7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宣祖實錄》裏,對於秀吉如何發跡,寫得更是神乎其神。說前任關白出行,秀吉赤身裸體擋在車前。關白看他行跡古怪,就讓他去掃廁所。結果廁所掃的很乾淨,大爲賞識,從此引爲親信云云。
若是讓日本人看到這種記錄,非罵一句八格牙路不可。
秀吉那邊廂大鳴大放地籌備着戰爭,朝鮮這邊卻仍舊渾渾噩噩地過着日子,繼續在漢城歌舞昇平,吟詩作對。一直到了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初,日軍大批輜重已經一波波地運抵對馬島,釜山港觸手可及,大禍臨頭的李朝還沒做出任何反應。
在戰爭前夕,李朝的兵力單從數量上,與日軍不相上下。在壬辰年初,全國兵力總數大約有二十三萬,主要分佈在平壤、漢城、開城三都,以及防禦女真侵擾的咸鏡道、靠近對馬島的慶尚道等處。另外還有數支艦隊,駐紮在慶尚道、全羅道等地,拱衛黃海與朝鮮沿岸。
李朝從中國拷貝過去的還有長城防禦體系——全國境內擁有完備的烽燧體系和驛遞,與沿途的城堡構成了立體的防禦體系。僅在與日本緊鄰的慶尚道,就有兩條直烽,可以從釜山直接傳遞到楊州、忠州地界,與驛遞道相接。一旦慶尚道有事,一天之內預警便可抵達漢城。
這是國初定下來的警戒體系,李成桂等歷代明君留下的寶貴遺產。可惜,架子還在,瓤子卻爛透了。
李朝的這些軍隊,除了咸鏡道的軍團常年抵禦女真,還算身經百戰外,其他部隊都是花架子,久不知兵,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程度,都差到了極點,普通士兵連武器都抓不牢,更別說打仗了。烽燧堡更是大部分被廢棄,成爲斷垣殘壁,以至於日軍入侵釜山之後,過了足足三天,漢城才知道外敵入侵的消息。
朝鮮到底忙着什麼呢?說起來,這也是一個學自中華的光榮傳統:黨爭。
中原王朝素有黨爭傳統,唐有牛李二黨,宋有新舊二黨,明有閹黨、東林黨之爭。李朝把這個傳統原樣學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宣祖李昖即位之後,坡平尹氏和青松沈氏兩大派系之間的政爭,逐漸變成了有朝鮮特色的東人黨、西人黨兩黨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