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八章 明軍始動 (第7/14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總之,在大明軍隊進入朝鮮的時候,日軍正因爲後勤能力到了極限,而進入一個擴張瓶頸期,所有的軍團都因爲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陷入停滯狀態——只有加藤清正已然保持着高速突擊的態勢,但他也已經是強弩之末。
其實面對補給困難的,不只是日本人,還有明軍。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是要消耗糧食的。遼東軍團久經沙場,自然知道後勤保障是勝負的關鍵。祖承訓還在鳳凰城整兵的時候,李德馨請他趕緊入朝支援。祖承訓的回答是:“糧草還未準備好,等備足了自然會出兵。
遼東境內好辦,各地城堡都有專項軍用補給倉庫,隨走隨補,不虞飢綏。可一旦進入朝鮮,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從遼東運糧是件曠日持久消耗極大的工作,成本太高,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當地就食,讓朝鮮人負責糧秣——尤其是明軍還可能要深入朝鮮境內,進攻平壤等地,路途遙遠,指望隨身攜帶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明出兵爲你們拋頭顱、灑熱血,你們負責供應糧食,當然責無旁貸。
根據朝鮮備邊司的記錄,一名明軍士兵每日消耗一點五升米,一匹戰馬每日消耗草料與豆餅三升。大明此時在朝鮮境內的部隊一共是三千人,馬匹三千五百匹左右,所以每天的消耗量是四十四石糧草,八十多石草豆。
對於這個數字,朝鮮人最初還是挺樂觀的。六月十五日明軍渡江的當天,李昖把柳成龍叫過來,指定他負責接洽與明軍的一切活動,同時負責籌措糧草。君臣倆人合計了一下,在最靠近義州的安州,尚有五百石的糧草儲備,再加上週圍郡縣的儲備,省着點用夠五千人喫半個月。李昖還有心情叮囑柳成龍,說拿出四十石來釀酒,慶祝一下天軍來援。
可柳成龍前往附近村鎮一調查,發現麻煩了。朝廷手裏掌握的,都是賬面上的數字,戰爭打得這麼大,該燒得燒,該跑得跑,倉庫早就見底了。平安監司李元翼說得更乾脆:“現在官府手裏的糧食,一千人的明軍都供給不起。”
更倒黴的是,柳成龍手底下連個使喚的人都沒有,全跑光了。幸虧柳成龍是個能吏,召集了一批年輕公務員,挽着袖子上陣,象冬天的土撥鼠一樣在平安道掘地三尺,最後總算在嘉州湊出來五六百石。至於靠近前線的定州,是一點糧食都沒了。這意味着一旦明軍進攻平壤,糧草必須得從後方運,徵集民夫又是一件難事。
光是想了一想,柳成龍的頭已經變得比兩個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