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一章 史筆如刀“膽怯”的李提督 (第1/17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碧蹄館之戰結束了。
無論這場戰役的內情有多複雜,雙方損失究竟是多少,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明軍在碧蹄館戰敗。這個戰敗的結論,是建立在雙方事前的戰略目標及最後兩軍的進退基礎上的。明軍戰前攻佔漢城的戰略目標最終沒有達成,並退回了臨津江一線,所以我們判定明軍戰敗。
在朝鮮戰場上,明軍和日軍本質上都是客軍,真正的主軍是佔據主場的朝鮮軍。無論明軍和日軍表現有多強勢,他們都無法避免一個先天缺陷,那就是語言不通、地形不熟,戰爭三要素的天時、地利、人和,從頭到尾他們都始終缺乏地利、人和這兩點。兩者之間的具體差異也有,譬如日軍佔領時間長,對地形及城池建設都比明軍好,明軍雖然有朝鮮軍隊擔任嚮導和翻譯,但日軍也有朝奸部隊,因此在地利上日軍佔優。人和上,明軍佔優,因爲有朝鮮政府的支持,不過遺憾的是,這隻表現在後勤及戰役協助上,具體到在每個戰場上,並無多少體現。
碧蹄館一戰,由於身爲客軍,缺乏必要的情報手段和基礎,明軍和日軍都對方的真實態勢和實力兩眼一抹黑。而相對明軍身爲進攻方的遠道奔襲,日軍作爲防守方有着足夠的時間和手段進行部署,兵力上明軍也完全處於劣勢,所以戰場上明軍的三千人對日軍三萬主力兵團,戰敗是沒太大懸念的結果。
但身爲主軍的朝鮮軍,居然也和明、日兩軍一樣,在自己的國土上,在語言和人緣都佔絕對先天優勢的情況下,卻完全無法給明軍提供最基本的必要情報,也完全沒給明軍提供軍事上的支援,甚至在明軍和日軍經過兩個時辰激戰,力不能支向後撤退的情況下,不掩護不增援,直接轉身就跑,換句話說,如果當時有什麼變數,很可能明軍大帥和全部部隊都會被日軍所滅。這種狀況,讓我簡直無法評說,因爲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麼纔好。
對日軍來說,之前的平壤慘敗,使得小西幾位軍團長必須誇大碧蹄館之役的成果,以掩蓋此前的損失,好讓秀吉不對他們進行處罰和追究。而對明軍來說,此戰則無足輕重,根本不影響任何決策,因此明方無論在記載還是當事人的疏奏上,都沒有對此有過多關注,只是將其作爲一次普通的遭遇戰進行了報告和記錄。
但對朝鮮整個國家來說,此一戰後明軍從戰略進攻轉爲對峙,並開始重啓和談,徹底延緩了朝鮮的復國進程,朝鮮將再多受幾年日本人的蹂躪,所以他們把這次戰役歸結爲此後明軍戰略轉變的根源,並認爲這是由於李如松被日軍打破了膽,所以才一力主張轉攻爲守,也因此朝鮮人開始濃墨重彩地對這一戰大加渲染,直接把李如松定義爲此後幾年朝鮮繼續被日本人踐踏的這一結果的罪人。
而以後無數史家對此戰的關心,又大多專注於戰役的傷亡和勝負上,併爲此糾纏不清,以至完全忽略了這一戰本身對整個戰爭的意義。
事實上這一戰對明軍來說,除非李如松等明軍主將大出現規模傷亡,不然這就是完全無足輕重的一次遭遇戰,而已。
明、朝、日三方對這次戰役最終評估的分歧,實質上表現出了三方在壬辰戰爭中根本性的立場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