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一章 史筆如刀“膽怯”的李提督 (第2/17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軍的戰略目的,是把日軍打出朝鮮,但他們始終是遠來客軍,兵力十分有限,如這次入朝總兵力才四萬八千人,除去聯軍本部駐軍和沿途據點的防守兵力後,真正進入一線戰鬥序列的最多隻有四萬,因此在可以避免損失的情況下,一定會避免損失。
日軍的戰略目的,是佔領朝鮮爲進攻明朝打好基礎,但面對強勢的明軍,他們心裏完全沒底,且自己和明軍一樣,也是遠道而來兵力有限,兵員補充和後勤全靠海上運輸,十分不便,因此也在努力避免損失。所以日軍的心態和和明軍差不多,兩者無論戰略還是戰術上,都比較客觀,甚至可以說謹慎。
這三方中,朝鮮李朝的的心態是最不好的。一方面他們自己沒實力抵抗和打退日軍,完全依賴入朝明軍,一方面又時時不忘記去指責明軍作戰不力,這種矛盾的態度,究其根本,是他們恨不得明天就光復朝鮮全鏡。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完全不考慮明軍的傷亡和損失,且非常頑固地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把一切問題及錯誤都完全歸結爲明方無能。事實上,我認爲他們不但當時如此,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我們在寫這部書時,不但查閱了當時的三方史料,也查閱了不少當代朝韓學者的論文,可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說到壬辰戰爭中的明軍,不管論文主題是什麼,最後都會跑偏,都會講到明軍的軍紀是怎麼怎麼差,怎麼怎麼禍害朝鮮人民,怎麼對朝鮮官員無理等等,乃至刻意放大和歪曲明軍的戰略戰術上的一些舉措,譬如碧蹄館之役的作用和性質。這種明面上不太能說什麼,但卻可以讓你感受他們骨子裏是什麼意思的那股味道,讓我非常不喜。
碧蹄館之戰的勝負,雖然對三方戰略沒影響,但對李如松和幾位明軍將領個人在感情和情緒上的影響不小。
李如松在這一場輕佻的戰鬥中損失了包括李有升在內的近千名弟兄。這一千人不是普通的明軍,他們都是追隨李家多年的精兵,大多是他們幾位遼東大將的家丁,能征慣戰,是遼東軍精銳中的精銳。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
因此李如松纔會傷心欲絕,纔會戰後整整一夜都對着李有升的女婿痛哭。
萬曆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疲憊的明軍徐徐退出惠蔭嶺山區,回到出發地坡州。一到坡州,李如松立刻宣佈,明軍主力將在坡州修整數日,然後回師開城駐屯。
這個決定讓朝鮮人大喫一驚。在坡州修整這可以理解,但爲什麼要返回開城呢?開城以東是臨津江,不利於大部隊泅渡,把主力放在開城,明擺着是一副不打算進擊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