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七章 去與留 (第4/8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孫子說的,正是李如松這樣的人。
我們不妨作一個假設。假設李如松最終沒有入朝,那麼朝鮮人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反攻麼?
答案顯而易見:不可能。
李提督的價值,就在這裏。
李如松走了,但也有沒走的。宋應昌在八月十日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劉綎的川軍和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的浙兵留了下,協助防守慶尚、全羅兩道,總兵力一萬六千餘人。餉銀大明出,糧草由朝鮮供——畢竟日軍還有一半兵力留在了朝鮮,沒撤乾淨,必須得派人盯着。
宋應昌始終認爲,明、日之間終有一戰,和談封貢什麼的只是權宜之計,當不得真。因此,一切部署都必須着眼於未來要打一場大戰。
這在戰略上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可是在政治上卻很糟糕。主戰派的人認爲宋應昌卑躬屈膝,一味求和;主和派認爲宋應昌存心挑釁,破壞和談——結果導致他兩邊都不是人。
更糟糕的是,主和派的中堅大將,是曾經站在背後鼎立支持他的上級——兵部尚書石星。
在戰爭爆發之前,石星是朝中最堅定的主戰派,一力主張援助朝鮮,並促成了明軍出兵。而現在戰爭進展到了這個地步,他的立場卻悄然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