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一章 和平時期的朝鮮 (第2/16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軍將領入朝,在壬辰戰爭中並不怎麼重要。但在中朝兩國交流史上,將領大多爲武林高手的南軍入朝,卻是一件大事,因爲這糾纏出了一起中朝交流史上長達百年的官司。自然,對朝鮮人來說,這是件必須要“辯誣”的大事。
吳惟忠出身於南方軍系,而南方軍系的兩尊大神——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大家都知道。這兩位名將是正經的武林高手,大家也知道,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紀實》,俞大猷的《劍經》,不是隨便什麼武將都能寫出來的。
然而,戚繼光雖然在他的《紀效新書》裏收錄了中國很多種長短武藝,卻惟獨沒收刀法,原因據他自己說,是因爲當時的中國刀法雖然很多,但“傳其妙者絕寡”,所以不收,留待後人有發現者增補。而他在軍中所傳的“辛酉刀法”,則脫胎於他得到的日本刀法,因此在他修訂的第二版《紀效新書》裏,刪去了他認爲在軍中用處不大的一些內容,譬如拳法,增加了日本刀譜等內容。
與此同時,明朝不少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和軍事理論家們,如何良臣、宋懋澄、茅元儀等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各自記敘及著作裏說,中國唐宋時古軍陣所用的實戰刀劍法,到明已經式微,基本沒人會了,或者乾脆可以說就是失傳了。
毫無疑問,來自戚家軍的吳惟忠,必然精通脫胎於日本刀法的“辛酉刀法”,他們對上了日本武士,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朝鮮戰場上的表現看,似乎正宗的日本刀法並沒佔便宜,在白刃戰中,很多時候日軍敵不過明軍,譬如碧蹄館之戰……
比之戚繼光,南軍的另一尊軍神俞大猷身上的傳奇色彩,要濃重得多。
俞大猷當年南下平倭時,曾路過少林寺,並與少林和尚們進行了親切會談,之後還教了少林和尚不少武藝——因爲他認爲當時的少林武藝有不少已經失傳,有必要吸收新鮮血液。
再說他那本武學著作《劍經》,如果只看名字,是人都會認爲這是講劍法的,可惜它偏偏就不是。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棍法,或者說什麼都講了,就是沒講劍法。
寫了一本名叫《劍經》的書,裏面不講劍法講棍法,實在很沒道理。
俞大猷不是沒文化的人,他文化好得很,易學底子比一般文人都好,著作也很多,顯然在這事上,有他自己的道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