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戰(上) (第2/14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是補給問題,也不是天氣問題,那麼日本人到底怎麼了?
從開戰到十月收縮,日軍的行動呈現出一個特別鮮明的特點——求戰慾望十分低下,變得暮氣沉沉。
日軍右路軍在初期通過巧妙佯動,繞過朝鮮軍的封堵直撲漢城,這在戰術上是一個精彩的戰例,但卻缺少了壬辰戰爭一往無前的銳氣——如果是在壬辰時期,日軍根本不會把面前這點朝鮮軍隊放在眼裏,什麼佯動,什麼迂迴,直接在地圖上劃一條直線,大踏步地擊穿敵人陣地就是了。而日本左路軍的表現也是如此,他們只會在南原這種十倍於敵的圍城戰中才會踊躍殺敵,似乎幾萬大軍簇擁在一齊才能讓自己不那麼害怕。
一旦碰到稷山這種雙方戰力旗鼓相當的戰鬥,日軍立刻開始叫苦連天,踟躕不前。
一切跡象都在顯示,日軍大部分將領對於這場戰爭已經厭倦了。壬辰之戰證明,從戰略上擊敗大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之所以會再次渡海來到朝鮮,不再是爲了功名利祿,而是爲了敷衍秀吉老爺。
這也就能解釋,日軍爲何制訂了一個只涉及全羅、忠清、慶尚三道的作戰計劃。他們缺乏進取心,淺嘗輒止,在稍微取得優勢之後迅速撤退——秀吉大人,我們打贏了一場仗給您長臉了,差不多就得了。
對於日軍出乎意料地退縮,明、朝聯軍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此時明軍還沒有完全集結完畢,因此楊鎬與麻貴非常謹慎,生怕是日軍誘敵深入之計,非但沒有追擊,反而嚴令諸部不得輕進。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十幾萬大軍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突然撤退,換了誰當將軍,都要犯一下嘀咕。
於是明、朝聯軍在日軍撤退以後,慢慢地整軍,慢慢地前進,像蝸牛一樣伸出觸角,謹慎而龜速地試探着前方。整個十月,日軍龜縮在沿海不動彈,聯軍則站得遠遠的,一臉警惕,戰略態勢基本恢復到了戰前。
最後打破這一僵局的是援朝明軍最高長官邢玠。經過一個月的試探與偵查,他終於確信日軍退回沿海倭城,沒耍任何心眼。這時候明軍也都集結完畢,糧草輜重什麼的也積儲得差不多了,有了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