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朝遭受着衝擊 (第2/17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幸的是,伍德船隊途中多難,過程難以三言兩語說清,充滿着“沉沒”“激戰”“被俘”等關鍵詞,總之這封信仍舊沒能交到大清皇帝手中。
從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作爲西方後起之秀的英國,多次對中國進行苦求探索,卻沒能找到中國這個傳說中的黃金國度。
當然,沒能成功到達中國固然可嘆,但看英國女王兩封書信的表述言辭,應該說在大清帝國建立之前,雖然在公元1636年發生過威德爾艦隊擅闖珠海事件,但總體來說英國人對中國還是極盡恭敬之態。
我們常說均衡的態勢源於均衡的實力,就在女真與大明帝國打得不亦樂乎的公元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然後經過工業革命,英國的政治形態隨之轉變。這種轉變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代表着一種“掠奪制度”的誕生。在此後的二百年中,英國在歐洲範圍內經過持續的商業戰爭,先後聯合尼德蘭打敗了西班牙,摧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戰勝了素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並將其擠出北美和印度;又在18世紀擊敗了歐洲的最後一個勁敵—法國。最終英國取得了殖民霸主的地位,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成了“世界工廠”。
1640年,對於處在世界東方的古老帝國中國而言,是一個不祥之年,在內部不同種族拼殺奪權之時,事實上它已經成爲世界體系的棄兒,只是這種意識在很長時間之後,我們經歷了諸多屈辱後才逐漸感覺到。
雖然中國在體制上已經落後於西方,但歷史老人從不任性,它總是給各種文明以自糾的機會。清朝取代明朝算是一種換血,本以爲它會重新煥發我們民族的生機,但由於滿洲部族政權意識的侷限性,使得帝國不可能具有世界意識,進而在制定政策時,總是立足於天朝上國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從大清帝國建立伊始,一直到道光皇帝登基之前,總體來說帝國採取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也曾經開放過海禁,但那只是權宜之計,隨後便以英國海盜破壞貿易和平爲由,重新關閉了通商口岸,這實在是因噎廢食的表現。
可是正如列寧所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範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世界旋渦中,它就不能存在與發展。雖然大清帝國自認爲閉關鎖國理所當然,但英國人可不這麼想。從1755年到道光皇帝即位之前的1816年,英國人沒有放棄開發中國這片黃金領土,而且在最初的階段,是採用東印度公司商人交涉的方式,試圖將大清帝國拉回“世界貿易”的家庭中來。到了工業革命起步之後,其海外市場的開拓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於是一改商人之間的交涉往來方式,轉變成兩國政府間的官方往來。
在那個時代,兩國最爲著名的官方往來,是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英國使團來到中國的那次訪問。這次訪問,英國政府藉着爲乾隆皇帝祝壽爲名,派出了七百多人的龐大團隊,帶着價值約一萬五千英鎊的“貢品”,其中包括天文儀器、地理儀器、圖書、毛氈、軍需用品、車輛等,以取悅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這次官方交往,雖然乾隆皇帝分兩次接見了馬戛爾尼,也算是優禮有加,並頒賜了大批玉器、瓷器、綵緞、茶葉等物,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不歡而散,因爲在涉及核心問題上,兩個國家的想法簡直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