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歷史的審判 (第2/14頁)
彼得.羅斯.蘭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克里貝爾出人意料地使法庭審判上出現了最令人難忘的激動時刻。然而還是希特勒再次抓住了可以利用的機會,取得了更加明顯的效果。當時副檢察官埃哈德要求他“簡要解釋一下”他是如何策劃大規模進軍柏林行動的。衣食、住宿等諸如此類的後勤保障如何解決?進軍在外交政策上又具有哪些意義?
希特勒這位明星被告從椅子上站起來,在他的答覆中以其希特勒式的典型探究演講方式,就對外政策、世界歷史和叛國罪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大發了一番議論。他的“回答”不間斷地持續了22分鐘,首先猛烈抨擊了英國在歷史上推行過的“權力平衡”政治理論和法國企圖稱霸歐洲的勃勃野心。“法國只想瓦解德國,以達到其稱霸目的。”在希特勒看來,法國是德國以血相濺的最終敵人。3他在審判第一天的激昂演講中已經說過:“我寧可在布爾什維克化的德國吊死在路燈柱上,也不願意在法國統治下快樂地生活。”4
希特勒對法國的猛烈抨擊只是一個跳板;他隨後又回顧了發生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全國起義”,講述了19世紀末德國發生的俾斯麥“革命”有多麼偉大。他還描繪了由他策劃的進軍柏林行動而引發的“全國起義”的輝煌圖景。“在慕尼黑、紐倫堡和拜羅伊特,會出現難以形容的快樂場面,熱情的浪潮席捲全國,”希特勒振振有詞地講道,人民大衆將會看到,“德國的苦難即將結束,只有通過起義才能得到拯救。”希特勒再次抨擊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有人問我是否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德國不是依靠大多數人的決定建立起來的,而是依靠歷史名人的意志和決策建立起來的,而且經常違背大多數人的意願。德國是英雄(俾斯麥)締造的,絕不是大多數人締造的。”
希特勒堅守對於重複、重複、再重複具有強大影響說服力的堅定信念,以叛國罪爲議題,重申他此前表示過的觀點:“叛國罪是唯一懲罰失敗的罪行。”作爲一個反面實例,他再次提到了俾斯麥。“在左翼人士看來,俾斯麥犯了叛國罪,發動了政變。”希特勒侃侃而談,“當俾斯麥解散議會時,《法蘭克福報》稱之爲叛國行爲……俾斯麥的叛國行爲後來變得合法化了,因爲由他創建了德意志帝國。1918年的叛國行爲從未變得合法化,他留給德意志帝國的只有苦難。”
上述論斷也許經不起仔細的歷史檢驗,但是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之言,不同凡響。希特勒又在駕輕就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喚起了自己對於暴動企圖所懷有的一種偉大豪邁的感覺。他甚至開始粉飾那場暴動的失敗,爲他以後打造的個人傳奇埋下了伏筆。“我認爲我們當時就要改變德國的命運,可是後來我們的努力失敗了。……有時命運以意料不到的方式進行干預。當我觀察如今的發展勢態時,我得出結論是:更多的世事已成過眼雲煙,也許這是一件好事。”上面這句話比較早的暗示出在通過革命手段還是通過政治手段在德國追求權力的問題上,希特勒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
但是在這種即興演講的過程中,希特勒也不會放棄從時代的角度進行功過評判的機會。“你們不要以爲這次審判會搞垮我們,”希特勒在法庭上這樣說道,“你們當然可以把我們關起來,但是德國的人民大衆不願意搞垮我們。我們的監獄也將會打開大門,到時候會讓被告變成原告。……未來的人們將會宣告我們無罪,並且認爲只有我們纔有勇氣奮起反抗(1918年)仍在繼續不改的叛國行爲。”希特勒把話鋒一轉又回到現實中來,開始對他的宿敵卡爾展開猛烈抨擊。“如果讓他當政,那就是一種災難。”他最後說。
希特勒在怒氣衝衝地大發議論的同時,可能已經氣喘吁吁了。他剛一把話講完,副檢察官埃哈德便說道:“我只想問希特勒一個不算過激的實際問題。”
“我沒有故意冒犯你。”希特勒說。
埃哈德:請你原諒——我甚至並不認爲有人冒犯我。我要說的意思是,也許沒有必要以這樣論戰的方式回答問題。
希特勒:根本不是這樣。不過我的氣質秉性與州檢察官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