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新安排世界格局 (第2/5頁)
彼得.羅斯.蘭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首先,希特勒要復仇。他要揭露那幾個折磨他的人——卡爾、洛索和塞瑟爾的謊言和欺騙行爲。這幾個人在審判中漏過了他撒下的大網,溜出了慕尼黑市。他想揭露“十一月罪犯”的背信棄義行爲(他將參與創立、管理魏瑪共和國的人統統稱“十一月罪犯”)。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算總賬。
現在既然已經引起民衆關注,希特勒便準備向整個德國宣講他的思想觀點。他在陸軍學校裏發表的“山頂訓誡”僅僅是開場序曲,引出了後來長達782頁的鴻篇大論,從中闡述了他的信念、他的行動目標以及他的行動方略。他在那部論著中提出了他的世界觀以及他要創造德國未來的“路線圖”(如後人所說)。那部論著後來取名爲《我的奮鬥》。6
不過上述書名畢竟是後來的事情。在回到蘭茨貝格監獄初期的那些時間裏,希特勒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寫文章。右翼出版商尤利烏斯·勒曼邀請希特勒爲他的雜誌《人民觀察報》撰寫一篇文章。這是德國宣揚種族思想的著名月刊。7勒曼也是圖書出版商,爲一些著名的種族主義作家出版過著作,比如休斯敦·斯圖亞特·張伯倫、漢斯·F.K.龔特爾、保羅·德拉加德和亞瑟·德·戈比諾等人。這位出版商在政治上明顯支持希特勒。發生暴動期間,他同意把位於慕尼黑郊區的別墅用作關押人質的場所。勒曼要求發表在《人民觀察家報》雜誌的文章不是重述法庭審判之作,更不是評論孰是孰非之作,而是同1923年11月8日暴動有關的闡述了希特勒政治觀點的文章。
1924年4月當期《人民觀察家報》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爲《爲何11月8日暴動不可避免?》Why Did November8th Have to Happen?。8這篇常常受到忽視的文章中所包含的許多段落和概念後來又出現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文章公開表述了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夢想,以及完全以種族主義思想爲基礎的世界觀。雖然希特勒爲《人民觀察家報》撰寫過多篇社論文章,但是他爲勒曼的雜誌撰寫的那篇文章(單詞總數爲5000)非常詳盡地總結了他的思想,尤其是對外政策方面的思想。如今閱讀那篇文章就等於是預覽第三帝國的思想風貌。
在文章開篇第一句話中,向來好預言大災大難的希特勒以其恢宏的視角提出了他的觀點,使人不禁想起存在主義式的論題:德國的存在與虛無。希特勒下了極高賭注提出如下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啓動了一個過程(仍然沒有結束),由此將決定“德意志民族未來數百年,也許是永久的繼續存在。德國的敵人一心要消滅德國。他們的戰鬥口號不是‘勝利!’,而是‘徹底消滅,片甲不留!’”希特勒這樣寫道。
希特勒聲稱國家政府的最高目標絕不是“爲保和平而保和平,而是保護人民,並壯大人民力量”。希特勒突出強調了其政治哲學的中心論點:本國人民、本國大衆的社會地位就是一切,應該使用包括戰爭在內的任何手段增強其實力。在希特勒看來,種族是民族概念的核心。他不僅認爲猶太人是一個種族,而且作爲完美雅利安人的德國人也是一個種族。希特勒寫道,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支柱”,即它的“種族與文化”受到了威脅,必須通過“殊死戰鬥”來加以保衛。馬克思主義是“死敵”,馬克思主義是猶太人的產物。
除了強調“民族與種族”(後來這成爲《我的奮鬥》一書中重要一章的標題),希特勒還念念不忘德國的國際盟友這一問題。他在文章中概述了1939年後針對東歐和俄羅斯的征服政策的主要內容。在希特勒看來,戰爭已經來臨。那就是各國之間自然的關係狀態。這是個誰反對誰的問題。因此,希特勒必須把盟友問題搞清楚。他認爲法國是德國不共戴天的“宿敵”,一心想要把德國分割成許多弱小的小國和地區(在俾斯麥於1870年實現統一以前,德國由300個獨立的小國、自治區和公國組成)。因此,德國必須選擇俄羅斯或者英國作爲盟友。選擇本身具有宏觀經濟意義。德國需要的是“海上實力和國際貿易”,還是“具有較大農業發展空間”的陸地實力?如果需要的是前者,德國就該同俄羅斯結爲盟友,共同對付英國這個殖民大國。如果德國需要的是後者——放棄海外野心,向東方進行“陸地擴張”,那麼德國就應該同英國結爲盟友,共同對付俄羅斯。雖然希特勒以前經常談到德國需要開拓疆土,卻使選擇盟友的問題懸而未決。
但是希特勒後來卻第一次把開拓疆土在“大陸上擴張”的問題同“刀劍”的兇殘與威脅聯繫在一起。如果只想提高國家的經濟地位,“卻沒有強權政治思想與行動”,結果只能導致災難。按照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迦太基人的結局。希特勒還把強權政治同他的種族主義學說聯繫在一起,開啓了後來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所稱的“日耳曼民族存在空間”的理論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