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太祖太宗的積累,在真宗皇帝迎天書,封泰山,大建上清感應宮的過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仁宗即位後,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卻又由於党項叛亂立國,而砸進了陝西邊陲的那個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洞裏。國庫至此已是勉強支應,但仁宗皇帝大行後四年,英宗又跟着駕崩,兩次國喪的耗費終於將國庫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都扯了下來。
對此司馬光給出的辦法是什麼?減少依例賜給參與國喪的臣子的封賞。
好高明的策略!
一千五百萬貫的虧空,終於能省下幾十萬來了!
義正辭嚴地說着君子不言利,也不見他們辭了俸祿,捐了身家。如果所有的文臣都來個君子不言利,每年千萬貫的虧空說不定真的能填起來。
但這可能嗎?!
司馬光敢這麼提議嗎?!
冗兵、冗官、冗費,這三冗是大宋財計步履維艱的主因。其中朝廷養起的百萬大軍,吞喫掉了財政支出的八成。其戰鬥力,也許還不如開國時,太祖皇帝麾下南征北討的十萬禁軍。
爲了減去龐大的軍費開支,仁宗朝的宰相龐藉曾經主持過裁軍八萬的艱鉅任務。他下了軍令狀,若有被裁士卒因此而叛亂,甘受死罪。但視龐藉如父的司馬光,卻從來沒有膽量說一句裁軍省費的話來,只是要天子節省再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