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程頤客套了兩句,便帶出了自己要說的話。
韓岡衝着程頤拱手致禮:“格物致知一說,在子厚先生那裏也有聞及。不過韓岡更多的,還是兩年前在京城伯淳先生那裏受教的結果。韓岡自得了伯淳先生的開悟,回去後便事事留心,風吹草動,馬拉車行,皆拿去格。日久功深,也終於小有心得。”
韓岡並沒有標榜張載,而是將提點之功歸於程顥。但程頤明白,他和程顥所說的格物致知,卻與韓岡所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都是想自萬物中找出永恆不滅的道,但各自走上的路,是截然不同!
在二程之前,無論是漢時鄭玄、唐時孔穎達,都是把“格”解釋成“來”,將格物致知四個字倒過來解釋,知善事,來善物,知惡事,來惡物。到了今朝,漢唐的解法被宋儒拋棄,各家便有各家的解釋了,但還是小家子氣爲多,比如司馬光,將格說成是抵禦——抵禦外物之誘,然後方能知至道。
二程所言格物,卻是窮究萬物至理,格出來的是形而上的大道。這一點,可以算是他們所首創,也讓他們傲視其餘衆家儒者。
而韓岡的格物得啓於程顥,可格出來的道,卻沒有脫離有形之物,反而更近於形而下的器。所謂的力學三律,都是直接作用於外物上,從裏到外都是張載氣爲本源的認知。大其心是大了,但未免太過於淺薄。
程頤毫無避忌地將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並說道:“正如湖海之別,想那洞庭、鄱陽,雖然廣闊如海,又近於世人,可究竟不如海之淵深。”
身爲一代儒門宗師,必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道路。在大道已經走得很遠,又怎會爲他人之言所影響?韓岡也沒能指望可以說服程頤,而他也不想跟程頤這位主人吵起來。
“萬事萬物皆有道,皆是韓岡所欲知,喫飯讀書時,亦處處可見。”韓岡微微欠身,不與程頤咄咄逼人的眼神對視,“力學三律,韓岡偶得之,不敢稱知爲大道,但推及他物,亦能得以驗證。能知一物之源理,便可推而廣之,此便是道。致知明道,便可以誠心用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