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整整十年,朱元璋一直沒閒着。
平定四邊、改革官制、安定民生、恢復生產,天下有堆積如山的事情等着處理。洪武皇帝在百忙之中,還抽出空來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兩次大清洗,日子過得相當充實。
一轉眼到了洪武十四年,算算日子,十年了,差不多到戶帖第一次更新的時候了。
朱元璋沒打算做簡單的數據更新。他想要的,是一次系統的全面升級。
在朱元璋的規劃裏,戶帖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他不只希望天下變得透明,還希望天下任何一處地方都能觸手可及。朱元璋的理想,是達成一種對社會細緻而全面的控制,讓統治者的意志,可以直接貫徹到大明最基本的戶籍單位——戶。
這個不獨是朱元璋的理想,對任何一箇中央政府來說,最美好的狀態,是每一道指令都能順暢地傳達給每一個具體的人,百分之百地上行下效,如臂使指。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國家機器想達到這個境界太難了。
大秦帝國嘗試過一次。秦的基層組織,每三十戶設一位裏典、一位伍老;鄉一級有嗇夫、三老、遊徼。這些人都屬於政府公務員,負責治安、徵稅、司法等庶務。上一級的縣令或縣長對他們有任免、獎懲、指導工作的權力。
在這個結構之下,朝廷的意志可以從中央貫通到最低的裏一級。
可是當時沒有紙,更沒有電話和電報。中央政府想要掌控每一處基層,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別的不說,秦始皇每天要批閱一百二十斤奏章,可想而知全國工作量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