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讓我們把日晷撥回到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在各地編造黃冊時,特別規定了存檔方式:“冊成,爲四本,一以進戶部,其三則布政司、府、縣各留其一焉。”
就是說,每一級官府在製作黃冊時,都要做兩份,一份上繳,一份自己留着。層層傳遞上去,最終每一本黃冊,都會形成四本一模一樣的檔案。其中進呈戶部的,叫作正冊,要用黃紙當封面;剩下三本分別存在布政司、府和縣三級官府,叫作底冊,要用青紙當封面,以示區別(對封面顏色做出規定,其實是洪武二十四年纔出臺的規定)。
各地官府按照朱元璋的要求,緊鑼密鼓地攢造黃冊,然後一級一級匯總,裏交縣,縣匯到府,府再統一交割給布政司。最後布政司把轄區內的所有正冊打包裝車,運往京城——洪武年間,首都正在昔日的金陵城。
幾十條長龍似的車隊,從四面八方向京城馳來,魚貫駛入正陽門。正陽門位於京城南邊,是國門所在,孝陵大祀牲牢、國學二丁祭品、戶部糧長勘合皆從此而入。你看,大車上那層層疊疊的黃冊簿子,像極了一塊塊夯實大明基礎的磚塊。
這些黃冊運至京城後,戶部會先把它們鋪在祭天的祭壇下面,鄭重其事地進行薦天之禮,然後將其收藏起來。
這個盛景,豈不是象徵着萬川歸海、中央權威無遠弗屆嗎?
看到此情此景,朱元璋很是心滿意足。可沒過多久,他便意識到一個麻煩。
問題正出在“收藏”二字。
洪武初年,各地直隸、府、州、縣並十三布政使司,一共送來了五萬三千三百九十三本,包括民、軍、竈、匠等諸類戶籍,天下虛實盡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