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元璋覺得,如果單獨爲黃冊庫編一筆預算,會導致開支總數上升,這筆負擔最終會落到底層農民身上。他一拍腦袋,想到了個好主意。
在黃冊庫投入運營之後,朱元璋是這麼安排的:所有的官員和監生相關支出,由國子監負責,如果不夠,則由都稅司以及江寧、上元二縣補足;紙墨之類的文具支出,由刑部、都察院負責,不夠的話,再由應天府補足;房屋、冊架、過湖船隻、桌椅板凳之類,由工部負責添造修理;至於其他瑣碎支出,則由戶部負責。
一處花費,居然要七八個中央和地方各個衙門來養活。
朱元璋是這麼想的:每個衙門的經費,肯定會有結餘。把七八個衙門的結餘匯總起來,便可以在不增加支出的情況下養活黃冊庫。一不至於浪費各衙門的餘錢,二不至於再從百姓身上征斂,多完美。
可稍有財務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看似完美的結構,運轉起來有多麼可怕。
任何一個部門,在不涉切身利益的事情上都會消極怠工,所以KPI必須和他們的職責相對應。戶部和國子監負責的部分還好,畢竟是本管業務。像刑部、都察院、都稅司之類的機構,跟黃冊庫關係不大,憑什麼每年給你錢啊?
朱元璋在世之時,這套“喫百家飯”的制度尚能有效運轉。等到他一去世,各部門便互相推諉起來。
當初洪武爺制定的財務政策裏,有這麼一個“不敷”——意思是不夠花——的規定:國子監的錢不敷,就從都稅司和江寧、上元二縣調撥;如果刑部、都察院的錢不敷,就從應天府調撥。這麼設計,是因爲每個部門每年的結餘款是不固定的,萬一不夠用,還有下家可以支應,總歸有人託底。
朱元璋想得挺好,可他沒預料到,這個卻成了官僚們的一個完美藉口。
官老爺別的不擅長,最擅長踢皮球。你想要經費?對不起,本部囊中羞澀,不敷開銷。按洪武爺的規矩,您還是去別的部門問問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