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曾經有人滿懷感情地如此讚頌後湖黃冊庫:“天下黃冊,該載戶籍、事產,實國家重務,億萬載無疆之根本也。”
大明的治政國策,乃是以貯存其中的版籍檔案爲基礎,說這裏是“國家重務”,不算誇張;而歷代皇帝對於這個庫房的重視程度,亦當得起其“萬載根本”的地位。
可如此重要的一處機構,從初建之時起,便面臨着一個離奇的窘境、一個多少仁人志士爲之困擾的千古難題:
沒錢。
更準確地說,是戶部從來沒有編列過相關預算。在朝廷的賬本上,從來沒有這麼一筆“後湖黃冊庫開銷”的支出。
這可真是離奇了。朝廷這麼重視後湖黃冊庫,怎麼會不撥款呢?
藏書的花費沒有養兵那麼誇張,可是庫閣冊架的日常修葺、管庫人役的喫喝拉撒、器具船舶的購買整治、官吏監生的薪俸廩米,這都是要花錢的。更別說每十年一次的駁查,幾百人在島上起居消耗,開銷更是巨大。
後湖黃冊庫自己不是生產部門,朝廷不給錢,日常工作怎麼展開?
這事,得怪大明的總設計師朱元璋。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有他務實的一面,也有一拍腦袋異想天開的時候。在戶籍制度的設計上,他深諳基層弊端,手段施展得極有節奏,不出二十年便完成了前朝所未能完成的版籍大業。可到黃冊庫建立之後,一涉及錢,他卻變得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