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榷者,禁他家,獨皇家獨爲之也。
這是漢書中對榷的官方解釋,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古代就有壟斷概念了。但榷場不是壟斷貨物專賣場,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壟斷貿易場所。
這麼說也不準確,應該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敵國之間的邊境貿易場所,帶着一定的經濟控制功能。
中原王朝在經濟、科技、物產上要遠遠多於周邊國家,有些貨物是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茶。通過榷場貿易,中原王朝可以從經濟上遏制對方,也算是對遊牧民族的一種優惠。
如果雙方發生戰爭,中原王朝就會關閉榷場,斷了敵方的貨物來源。這種交易方式不是雙方而是單方的,因爲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需求爲剛需,反之是可有可無。
還有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邊境貿易稱作互市,這就不是經濟制裁手段了,是真正的貿易,乃兩個友好國家之間的正常邊貿。
北宋朝廷對榷場政策很重視,也的確用這種方式減少了邊境戰爭的發生次數。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慶曆四年,夏景宗李元昊雖然屢戰屢勝,但因爲與北宋的戰爭使得邊境榷場全部被關閉,困於國內經濟壓力不得不上誓表臣服,北宋朝廷才恢復了他的官爵,在保安軍和高平砦重新開設榷場。
到了神宗時期,北宋與西夏的榷場發展到了五個,都在秦鳳路,分別是秦州、熙州、河州、岷州和通遠軍。
與遼國的榷場比較多,且雙方都有。遼國設立了五個,分別是涿州新城、朔州城南、振武軍、永清。北宋這邊比較大、比較固定的是四個,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稱作河北四榷。另外還有很多臨時性質的小榷場,時開時關。
之所以雙方都互設榷場,主要和檀淵之盟有關。當年是遼國打勝了,所以設立榷場的主張是由他們提出來的硬性條件。可見遊牧民族對中原的貨物真是剛需,搶起來太費勁乾脆交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