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沈括曾經介紹過,宋朝和西夏的邊境貿易如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原因就是西夏可以拿來交換的貨物種類太少。
一說起西夏,往往會有水草豐美的印象。沒錯,在興慶府所在的區域,西有賀蘭山爲屏障,東有黃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耕種,後世裏稱爲塞上江南。
再往西還有涼州平原,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連接西域各國,且盛產馬匹,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但不要被這些溢美之詞迷惑,西夏有三分之二強的土地全是高原和荒漠,人口又不像中原農耕民族那樣集中,生產力相對而言比較落後,完全靠國內物資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
除了馬匹、橐駝、青鹽、動物毛皮和一部分來自西域各國的舶來品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交換物資並不多。
青鹽北宋不缺,而且還是政府榷禁物資,不會大量進口。舶來品北宋也不缺,儘管絲綢之路被控制了,但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阿拉伯和東南亞海商販運過來的舶來品數十倍於陸路販運所得。
動物毛皮北宋確實需要,但它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獨家特產,吐蕃、遼國也都用這種貨物與宋朝交易,西夏並不能獨佔。
找來找去,好像只有馬匹和橐駝算是緊俏貨,但西夏政府又不敢大量提供。在這個年代,戰馬必須是重要的軍用物資,裝備精良的宋朝禁軍如果再有了足夠的騎兵,那西夏在軍事上的優勢將頓時化爲泡影。這一點不僅是西夏明白,遼國也有同樣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