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基,號伯溫,心思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戰場上,劉伯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中,他極其準確的判斷力起到了制勝的關鍵作用。
然而,明朝開國後,劉伯溫只得了個次一等的伯爵封號,並且俸祿還是衆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伯溫最終命喪黃泉,竟與朱元璋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仔細品評個中因由,不難發現,劉伯溫那身料事如神的本事,使他在戰場上叱吒風雲,但在助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點。
朱元璋是個很重鄉土觀念的人,而劉伯溫卻是個外鄉人,這在情分上已經有失親密。何況劉伯溫料事如神,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朱元璋準確。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朱元璋本就嫉賢妒能,又豈有如此寬廣胸襟,容得下比他強的人長期留在身邊?加之劉伯溫的那些計策並非安民之計,而是權謀之策,用在陰謀政變的風起雲湧中必有一番作爲。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僅要防患於未然,更要除之而後快。
劉伯溫最致命的失誤,驗證了“禍從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誰更適合出任丞相一職的問題找劉伯溫談話,言語之中暗藏試探玄機。劉伯溫並非等閒之輩,但最終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長地說出只有劉伯溫能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說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此話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後徹底與劉伯溫決裂,始終是個難解之謎。或許是朱元璋的偏見,或許是後人的誤讀,總之它被看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爲其後來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筆。
至於劉伯溫的死因,同樣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還給他送了補藥。劉伯溫喫過補藥,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嚴重,不久之後病逝。劉伯溫與胡惟庸,當時早已是死對頭,朱元璋眼看着兩虎相爭而不動聲色,盡顯帝王權謀。雖然“下毒謀害劉伯溫”也是後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但以胡惟庸當時的權勢和處境,實難如此囂張跋扈,這不得不讓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許,甚至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頭大患。
以上種種,也許不過是籠罩在陰霾之下的臆測。事實如何,恐怕再難考量,就留待有心之人的考證吧。
朱棣人生的最大祕密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他統治的時期被稱爲“永樂盛世”。朱棣生於應天,恰逢戰亂,被封爲燕王,後發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廟號“太宗”,一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爲“成祖”。
明成祖的生母到底是誰,至今還是個謎,這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關於他的生母是誰,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