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仔細想來,道理很簡單。
蘇武所在的北海,即今天的貝加爾湖,當時是匈奴與丁令的邊界。蘇武被長期流放在此地,對匈奴當地的情況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瞭解,對丁令的一些情況也基本清楚。對於這樣一個全面瞭解匈奴內部及外圍情況的漢人,匈奴單于是非常不願意將他放回漢朝的,因爲一旦蘇武回朝,就意味着漢朝會掌握大量匈奴的基本資料,雖然兩國現在暫時交好,但未來不一定會一直和平下去,到兩國交戰的時候,匈奴將會因泄漏了大量的國內信息而在戰場上處於劣勢。
另外,蘇武在匈奴19年,期間他也與匈奴婦女成婚生子,對於匈奴來講,只要是男丁,都是寶貴的戰鬥資源。因此,蘇武也算是對匈奴的戰備發展做出貢獻的。
事實果然如匈奴單于所料,蘇武歸漢以後,與一同回來的常惠共同成爲漢朝對匈奴作戰的指揮參謀。尤其是常惠制定的針對匈奴的作戰計劃,漢朝趁匈奴內部爭鬥導致力量衰弱便聯合烏孫攻擊匈奴,最終導致了匈奴的分裂,從而再也無力與漢朝對抗了。
劉備的人生夢想是稱帝
如果只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劉備似是一個仁德之人,他並非是爲了得到天下而起兵,而是爲了天下的黎民百姓,爲了漢室江山不落入奸臣之手,更是爲了自身血統上的責任而戰。但事實上,劉備其實是一個野心十足的人,他不甘人下,不甘落魄,是一心想要天下的人。這一點從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就可以看出來。
“隆中對”中有劉備的政治陰謀。諸葛亮在和劉備暢談天下大勢的“隆中對”中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觀點,這個觀點雖然是由諸葛亮提出的,卻是劉備一直希望做的。
關於三分天下的論點,本是由劉備引出的,他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告訴他,現在天下的形勢——曹操兵強馬壯,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不可能與之直接抗衡了,而孫權已經在江東盤根錯節,也是不能輕易剷除之。諸葛亮告訴劉備現在他們應該立足於巴蜀,安撫百姓,和孫權結盟,這樣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光復漢室。
然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觀點只是簡單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政策方針,但是就是這樣的一段話卻深得劉備的認同,讓後者十分滿意。究其原因,三分天下本就是劉備的想法。
原本劉備只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他人生的前半段一直過着顛沛流離、山窮水盡的生活,十分不順暢。當諸葛亮和他談論天下時,劉備已是年近50的人了。他的人生經歷早就告訴了他現在天下的形勢,他是無法和曹操、孫權相抗衡的。所以在劉備心裏最理想的狀態不是相爭而是共存,所以諸葛亮的分析可以說深得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