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經歷過黃巾軍起義,做過地方官吏,幾次歷經生死一線的劉備,在政治上已經日漸成熟了,城府也已越來越深。他想要借諸葛亮之口說出他心裏的策略。
劉備有野心,想要稱雄,他的“興復漢室”本就是一個幌子,當時漢室未亡,天子還在,而劉備的復興漢室只是等於自己掌權罷了。然而雖有野心但是當時的天下並沒有劉備的立足之地。雖然荊州和益州是十分理想的落腳之地,但是一向標榜仁義的劉備不能主動做出這不仁不義之事。
而諸葛亮正在這時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藉口:那些地方的主人並不是明君,而那裏的百姓渴望的是像劉備這樣的君王。這下劉備有了足夠的理由,因爲他所做的事都是符合“天意”的。所以,劉備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政治策略的發言人,由他來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既讓自己得到了輿論支持,又避免了同室操戈的罪名。
所以劉備不顧關羽和張飛的不悅而和諸葛亮日益親密了起來,因爲,有些話只能從諸葛亮口中說出來,而不能從劉備口中說出,有些事雖然是劉備想做的,但是表面上卻全都是諸葛亮的意思。其實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這一點從劉備臨死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
對於劉備來說做皇帝一直是他的夢想,所以在他得知曹丕稱帝之後,也迫不及待地稱帝了,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比起榮華富貴的生活,沒有人願意一輩子編草鞋。
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的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爲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範例,孔融也因此給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長的美好形象。然而,四歲孩童的讓梨之舉,僅僅是他人生中一個稍縱即逝的片段。長大後的孔融,在亂世之中從政失敗,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給世人留下了又一個難解之謎:爲何曹操一定要將孔融處死?
事出必有因,其中最致命的因由莫過於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識時務地莽撞進諫。
孔融的確是個博聞強記、才華橫溢的學者文人,但絕不是個精通實務、善於用人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才能仍想混跡於官場,稍有自知之明者就該收斂行事,虛心做人。可才氣頗高的孔融,仗着犀牙利筆,目空一切。雖說他對古人的治國方略、教化方針相當熟悉,與人辯論援引古今,達到“玩而誦”的程度,也因此深得曹操佩服。但他處處與人針鋒相對,言辭犀利地諷刺挖苦,久而久之,終於禍從口出。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一時無法殲滅之,滿腔怒火無處發泄,便遷怒於與袁術聯姻的太尉楊彪,誣陷楊彪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收捕下獄,判處楊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聽說後,立刻找曹操理論,援引《周書》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彪和袁術只是親家!曹操推託說是皇帝的旨意。孔融又以“周公攝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能不知”作比,字字鏗鏘,句句在理,逼得曹操無言以對,無奈之下唯有放過楊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