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揭露藺相如的真正面目
“將相和”是一直流傳至今。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爲“將相和”只是藺相如爲趙國着想,面對廉頗的挑釁,處處忍讓。然而真相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將相和”隱藏着更深刻的內涵,不僅關係到廉頗、藺相如的個人仕途,還關係到整個趙國的外交路線。
首先,戰國時期,趙國是東方強國,國內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但是,不管是廉頗還是藺相如,他們在趙國都是權重之臣,卻並不是位高之人。因爲戰國時期,一個人在政治上成就的主要標誌並不在於封將拜相、擔任國家的重要軍政職務,而是封君命侯、獲得貴族爵位。廉頗戰功卓著,但是面對趙國邊將難封的政治現實,他也用了30年才得以封君。但是,戰功遠不如廉頗的樂毅、趙奢、趙括都早早地封君,甚至連外國降將都能輕易地封君拜侯。爲趙國出生入死的廉頗,地位卻遠不如這些人,這讓廉頗的心裏頗爲難受。對藺相如而言,他的政治生涯更爲辛酸。因爲他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舍人,是通過繆賢才進入趙國的政治中心。即使藺相如十分得寵於趙王,但是他還是受到趙國貴族的歧視,藺相如要封君命侯,路途比廉頗更爲艱難。一開始,廉頗也挺瞧不起藺相如,所以處處挑釁,但是聰明的藺相如卻發現,與自己處境相同的廉頗極有可能成爲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油然而生。廉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出於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他們只有結爲盟友,才能與趙國貴族競爭。
其次,“將相和”與趙國的外交路線有關。可以說這是一場由趙王主導的改革,是對趙國政治結構的一次全新佈局,更進一步而言是對聯秦和抗秦兩種外交路線的融合。
廉頗帶領的軍隊是趙國軍事的主要力量,曾經攻打燕、齊、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廉頗對秦國的戰爭卻只有長平一戰,而且還消極應戰。顯然,廉頗並不想與秦國結怨,他屬於聯秦派;至於藺相如,可以從他的衆多行爲之中看出他對秦的態度是抗秦。著名的“完璧歸趙”這一故事中,藺相如戲弄了秦王一番,寧願以趙國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作爲代價,也要把和氏璧偷渡回趙。另外,藺相如是宦官繆賢的舍人,繆賢與燕王交好,燕國又與秦國勢不兩立,那麼作爲繆賢謀士的藺相如無疑也是抗秦派。起初,廉頗和藺相如之間不和,也極有可能是因爲雙方政治路線不統一。
廉頗處處挑釁藺相如,藺相如處處忍讓,還把廉頗與秦王作比較,其實也是別具深意。他告訴了廉頗一個道理:雖然我們的政治路線有異,並不代表我害怕你。因爲我們的目的一樣——都是要使趙國強大起來,只有我們合作才能達到這一目的。這也是趙王的旨意。
當廉頗明白這層含義之後,就有了“負荊請罪”的典故。
這就是趙王高明的地方。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想要讓自己統治下的能人既形成合力、又互相制約,那麼實現派系間的平衡佈局就非常重要。不論是聯秦還是抗秦,都必須要相互制橫,不能讓任何一方過於強大。聯秦,與秦國走得太近,會引起其他各國的反感。抗秦,也會引起秦國的反擊。只有平衡這兩種勢力,纔可能各方都不得罪。而且在必要的時候,趙國面對其他各國纔能有纔可用。例如,在趙孝成王繼位之後,秦攻打趙國,趙王決定向齊國借兵。由誰出面借兵呢?最佳人選——藺相如。因爲在此五年之前,藺相如帶兵攻齊,曾爲抗秦派的藺相如主動向齊言和,這也成了此次借兵的基礎。再比如說,長平之戰,秦攻趙,秦趙之間實力懸殊,如果硬攻,趙國勝利的機會並不高。此時最佳的將領就應該是屬於聯秦派的廉頗。廉頗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消極應戰。“將相和”的最終目的得以實現,需要紅臉就推出紅臉,需要白臉就推出白臉。
時過境遷,當藺相如病死之後,“將相和”的局面被打破,老將廉頗已經不能再爲趙國在七國之間尋得立足之地,趙國逐步走向滅亡。從反面論證了趙王一手主導“將相和”的局面,是出於趙國的生存發展的需要。
魏晉名士,真正地痛並快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