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遼國現在真是風雨飄搖,外有強敵,內有反賊,若不是馬人望這樣的忠臣在努力維持,國家恐怕早就分崩離析了!
馬大忠臣提到的“渤海奴”就是大遼南面諸道路州的反賊主力了。
遼國是一等契丹,二等漢人,三等渤海,四等女直,五等阻卜。女直和阻卜雖然名義上還不如渤海,但是大部分女直和阻卜人都是契丹人以及漢人大族壓迫不到的賤人。因而三等渤海就成了大遼國中事實上的最低等的賤民了。
而且,契丹人當年滅亡渤海人的海東盛國渤海國時,爲了煽動戰爭,還宣稱渤海人是契丹人的世仇——大約是唐朝和武周的時候渤海國參加了唐朝的反契丹同盟,可這事兒挑頭的應該是漢人,不知怎就恨上了渤海人?總之就是和後來的七大恨八大恨差不多的藉口。
而藉口說得久了,彷彿真的有了仇。於是在契丹滅渤海之後,渤海人的地位就特別低下了。哪怕是六個渤海右姓也根本不能和漢人的燕四族比,雖然也可以當官,但是油水缺基本沒他們的份兒。
另外,在滅亡渤海國後,契丹人對渤海人採取了強制遷移的政策,把上百萬人遷移到了遼西和遼東,還有一些被分給了契丹和奚人部落充當奴隸。歷史上的渤海國本是一個漢化程度很高,有着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國家。在渤海滅亡之後,渤海的工匠幾乎都淪爲了契丹的奴工,契丹的宮帳、部落,還有漢人控制的五京計司下面手工作坊中,都有大量的渤海工匠。
和宋朝的工匠不一樣,遼國的工匠是真正的“末業”,大多是官營和部落作坊的奴工,生活極其悲慘。
而渤海農民的日子也一樣不好過,他們不僅是契丹人的奴隸,而且還是渤海右姓們的奴隸,基本不可能有自己的土地。除了收穫大部分要用來繳納租稅之外,他們還要負擔沉重徭役。
比如爲契丹人構築城牆,以及用海船輸送糧食到析津府——這一百多年來也不知翻了多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