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外,契丹人還有一個“頭下軍州制”對渤海人的打擊也非常沉重。所謂頭下軍州制就是一種農奴制,就是仿照中原州縣的形勢,把打仗俘虜來的人口(主要是渤海人)轉化爲契丹、奚人貴族和部落的農奴。
至於渤海右姓,在渤海國剛剛滅亡的百餘年間,還略有優待。但是遼聖宗、遼興宗時代,渤海人聚居的東京道地區開始實行漢制。鹽鐵專賣,各種稅收也向漢地看齊。結果自然是大大侵害了渤海右姓的經濟利益。
據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個公式用在渤海人身上肯定是對的。
自從渤海國滅亡以來,各種各樣的反抗就沒停止過。其中最大規模的反抗發生在遼聖宗時期,渤海人聚居的東京遼陽府發生了以渤海王族後裔大延琳爲首的大起義,義軍一度聲勢浩大,攻佔了遼國東京遼陽城,但是卻在瀋州被漢人將領張傑擊敗,同時東京副留守王道平和黃龍府兵馬都部署黃翩又拒絕相應大延琳,使得渤海人的起義陷入了三面受敵的困境,在堅持了一年之後徹底失敗。
經過這一次大起義,渤海人在大遼國內徹底淪爲了賤民。而漢世大族則通過鎮壓和出賣渤海人的起義得到了契丹人的信任……漢人和渤海人之間也陷入了互相敵視之中。
如馬大忠臣這樣的漢人大官說起渤海人直接就是“渤海奴”了,渤海人在背後則管馬大忠臣這樣的人叫“漢奸”……
在馬植的老家大淩河一帶(醫巫閭山),也有不少“渤海奴”,大多是工匠。因爲大淩河地區是遼國的手工業重鎮,有不少的官營瓷窯和織戶,基本都是飽受壓迫“渤海奴”,經常會做一些破壞民族團結的事情。
醫巫閭山馬家作爲大淩河一帶的大族豪強,自是經常和這些“渤海奴”發生衝突了,可以說是雙手沾滿了渤海奴的鮮血!
而大寶劍此人——興許是個化名——則是一個邪惡的反賊,據說是大氏王族的王子,善使寶劍,還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專門砍殺“契丹豺狼”和“漢奸”。最近好像跑到了大淩河一帶,所以馬人望早就下令族中的壯士和門客去捉拿此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