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文中的開篇,莊子先闡述了馬的天性與其生存之道:蹄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禦風寒,餓了喫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起蹄腳奮力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
等到世上出了管理馬的伯樂,於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牀來編排它們,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喫,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裝飾的限制,後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了。
然而世世代代還有人稱讚伯樂爲“善於管理馬”。【PS:這段還舉例了陶匠與木匠,用意跟伯樂差不多。】
莊子認爲,黎民百姓有他們固有不變的本能和天性,織布而後穿衣,耕種而後喫飯,這就是人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們的思想和行爲渾然一體沒有一點兒偏私,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先古之人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時代,人們的行動總是那麼持重自然,人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並存,哪裏知道什麼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慾,這就叫做“素”和“樸”。
等到世上出了聖人,勉爲其難、竭心盡力地去追求所謂的仁義,於是天下開始出現迷惑與猜疑。放縱無度地追求逸樂的曲章,繁雜瑣碎地制定禮儀和法度,於是天下開始分離了。
譭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儒家)聖人的罪過!
而到了《胠(qū)篋(qiè)》這篇,莊子的文章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說法。
文中所舉的例子,即「田氏代齊」,即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