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紅軍在1942-1943年遭遇的空軍危機除資源與生產能力不足、飛機性能差距外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飛行員素質。
面對戰爭的迫切需求,很多紅軍飛行員只訓練了50-80個小時就拉出來實戰,他們接受了最基本的飛行和作戰技能培養,但有關相互配合、保持隊形、採取合理戰術、排除故障等訓練科目卻少得可憐。俄國人的邏輯簡單而粗暴,掌握了基本技能就上去飛,每參加一次戰鬥就是最好的訓練過程,活下來就是勝利——就增長經驗與能力而言,作戰1小時比培訓20小時還有用。
而他們的對手,通常是在德國國內訓練了250個小時,有着完整的各級教練機培訓經歷的飛行員——雖然這個培訓時間相比大戰以前已壓縮了很大一部分(德國新飛行員最初與美國飛行員一樣,培訓時間超過350小時),但仍強過紅軍那些連訓練都不完整的飛行新手。在身兼空軍司令的霍夫曼要求之下,9月份之後的東線飛行員隊伍同樣進行了重大調整,那些創紀錄的功勳飛行員被一個個抽調回國,或是到學校擔任教官,或加入本土航空隊對付英美飛機,以戰鬥機飛行員爲例,留在東線的基本都是擊落數字不破百的人員,他們經常帶着一批剛畢業的新手出來作戰。
新飛行員大都喜歡開Bf-219,因爲他們習慣狗鬥、喜歡狗鬥,經常因爲與對方纏鬥而忘記作戰任務,Bf-219尤其適合他們,而老手通常更喜歡BZ戰術。因此,在東線上空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新手辛辛苦苦追殺、糾纏了半天,他的長官或者資深戰友僅僅用一個輕巧的撲殺就解決了對手。
根據霍夫曼擬定的輪換制規定,各航空學校畢業的新飛行員一律加入東線作戰,然後從東線抽調資深飛行員赴西線參戰。在航空學校內部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航校是第一訓練階段,東線是第二訓練階段,只有在東線完整出勤並作戰五次以上纔算是成績合格,准予畢業。
這樣一來,東線的紅軍菜鳥沒有變成德國王牌飛行員刷成績的地方,反變成新手飛行員進行實戰訓練的場所,由於飛機產量和航空學員比歷史多得多,德國空軍得以維持了較高的出動頻率,同時也能承受了更高的損失。這項政策的好處在9月、10月還看不出來,甚至比以前更被動,等到了12月、1月時,效果就比較明顯了——紅軍飛行員逐漸陷入了被絞殺的窒息陷阱。
霍夫曼的方針很明確:最好的飛行尖子抽回來當教官——加大人員培養力度;資深王牌飛行員充當西線的頂樑柱——加大對英美戰略空襲的反擊;一般王牌飛行員在東線帶團隊——用他們的經驗對新手進行傳幫帶;新手飛行員去東線練技術——面對連培訓時間都不完整的紅軍新手,他們有更高的生存幾率與提升空間。當然,如果你連東線俄國新手飛行員也打不過,那隻能說明你不配當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