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霍夫曼強力整合與推動下,原本散落各處的超級炸彈項目人員與科研力量逐漸整合在了一起,但其間並不順利,陸軍軍械局、海軍和空軍軍備局等軍事機構、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均紛紛插手,行政的、經濟的、學術的乃至意識形態的力量滲透其間,表面上大家都爲了同一個目標,但實際上各有各的小算盤,這讓霍夫曼很頭疼。
那些明面上彬彬有禮的專家中也存在着不大不小的矛盾:以海森堡爲首的理論物理學家與瓦·爾特·博特爲首的實驗物理學家之間存在着“能源派”與“炸彈派”的矛盾,炸彈派中又有“鈾路線”與“鈈路線”的分歧。在霍夫曼看來,所有關於早期原子能利用與核工程項目中出現過的爭論在德國科學家身上都可以找到,偏偏一個個來頭不小且互不買賬。
更要命的是,科學家們雖然彼此間爭得面紅耳赤,但對行政官僚和軍方將領的態度卻基本一致——認爲他們啥也不懂。在專家眼裏,沒有物理學或者放射化學博士學位打底,連入門討論資格也沒有。德國人崇尚權威不假,但學術領域崇尚的是學術權威而不是行政權威。倒是霍夫曼和這批專家們溝通幾次後博得了初步認可,認爲元首是官僚中最清楚鈾項目底細的人。
施佩爾費盡心機進行了統合,建築師出身的軍備部長雖然同樣對核武器一竅不通,但對工作統籌與項目人員進行了比較理想的搭配,完成了最讓霍夫曼頭疼的前期準備。根據統一安排,項目負責人由施佩爾親自擔任,日常工作組織開展與費用撥付由米爾希元帥具體負責,學術負責人則由海森堡和博特分別擔任正副手。
米爾希元帥與鈾項目的關係一直糾纏不清,直到被髮配去看管戰俘營後才脫離工程,但所有人都沒想到,僅僅幾個月,這個被認爲完全靠邊站的元帥重新站在舞臺中央——不但擔任了軍備部副部長和托特組織的負責人,還出任整體項目的實際領導。
從1942年9月霍夫曼決定加速超級炸彈項目並撥款5億馬克以來,整個項目以“蘇爾”(北歐神話中的太陽女神)爲代稱加速運轉,他前後陸續發佈了4條最高指示,雖然每條都假託“美國情報”,但對項目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海森堡教授有關幾噸、甚至幾十噸放射性元素才能打造一枚炸彈的理論數值是錯誤的,必須重新計算;
第二,肯定了低濃度的核原料充當能源,高濃度的核原料充當炸彈的想法——讓能源派與炸彈派都有臺階下;
第三,炸彈需要的元素有兩種,一種是鈾,一種是94號元素(鈈)——肯定了“鈾路線”與“鈈路線”兩條道路都有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