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後是由普爾卡耶夫上將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負責諾夫哥羅德到勒熱夫一線防禦,掩護西方面軍側翼,戰線大約400公里,總兵力75萬。
大本營預備隊被南翼戰場抽光後又重新組建,不過現在只有20萬左右的名義編制,實際是派不了用場的。
中央戰場的紅軍總數雖然略少於南翼,但坦克和飛機數量都超過了2500,且訓練度更好,算得上是較有戰鬥力的戰區。
北線戰場是以保衛列寧格勒爲核心,雖也擁有沃爾霍夫、列寧格勒、西北、卡累利阿4個方面軍的編制,但總兵力只有185萬左右,其中西北方面軍還擔負莫斯科戰區的戰略預備隊職能。由於各方面軍編制相對較小,大本營曾撤銷過沃爾霍夫方面軍建制,但由於北線交通條件、氣象條件太差,類似南翼這樣的大編制方面軍並不利於指揮,最後還是分解爲4個方面軍,另有獨立第7集團軍承擔本戰區預備隊任務;各方面軍實力普遍在40-45萬左右,擁有一支10萬人左右的戰區預備隊。該戰區技術兵器是最少的,坦克與飛機均只有1000出頭。
這些在一線與軸心對峙的兵力中,除傾盡一切手段蒐羅到的補充兵外,其餘兵種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以海軍爲例,戰前黑海艦隊是僅次於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部分,到塞瓦斯托波爾失守、黑海濱海區全線失守後,所有黑海艦隊官兵除極少數例外,全部就地轉爲陸軍。一般充當步兵,會操作艦炮的去當炮兵,會開魚雷艇的轉行去當裝甲兵——海都沒有了,留着海軍也沒什麼用。空軍同樣避免不了抽調,飛行員是斷然不會減少的,但由於控制面積減少、機場和高射炮大規模丟失,這批守備兵力與高射炮兵力同樣轉入陸軍。
對德國來說,一種相當有利的局面是終於在技術兵器數量上基本追平了對手。巴巴羅薩開始時,軸心投入進攻的坦克數量大約是4000多輛,而同期蘇聯坦克超過2.3萬輛,集中在西部各軍區的也有1.4萬輛,經過近2年作戰,軸心摧毀、繳獲了4萬餘輛蘇聯坦克,在自身坦克數量超過5000輛(東線)的同時,讓紅軍坦克下降到只有6000輛出頭(遠東和西伯利亞另有1500多輛,中亞與後備訓練還有1000多輛)。
不過,紅軍手裏實際掌握的坦克依然超過1.3萬輛,但其中有4000多輛坦克被封存了,這是萬般無奈下做出的必然選擇。在丟掉巴庫油田後,油料來源急劇減少,全蘇總體供應量甚至少於沒得到中東油田前的德國,而德國原油產量卻超過了去年同期的蘇聯——蘇德兩國原油產量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換位。
蘇聯的煤炭資源很不充足,比起德國來遠遠不顧,更沒有煤制油項目,所以儘管採取了加大新油田開採力度、索要更多補給、壓縮其他領域燃油消耗等緊急措施,石油產量缺口在短期內完全無法彌補。
另外,由於裝甲部隊連續損失,得力裝甲兵後備力量嚴重不足,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多次強烈建議下,斯大林被迫下達命令,要求各方面軍封存部隊中的大部分輕型坦克,諸如BT-7T-26T-60T-70等輕型坦克不但完全停產,已生產出來的也被迫減少使用,以便將最寶貴的油料和車組留給卡車、T-34系列坦克和SU系列坦克殲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