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紅軍目前比數量規模急劇下降更可怕的是技術裝備的性能與質量也在快速下降,以坦克爲例,目前紅軍坦克部隊基本裝備是T-34/76,少部分換裝最新產的T-43,新坦克(T-34/85與IS-1)雖已明確了設計方向,但冬季來臨前無法進行量產,倒是改進了前部裝甲厚度、改善懸掛機構的T-43獲得了比歷史更好的發展契機——某種意義上說,T-43更接近於4號G型的改進思路。
1943年出廠的T-34完全不能與以前的產品相提並論,別說質量比不上1941年的T-34,就連比去年緊急狀態下生產的T-34還差。很多不顯著的零部件被取消以簡化生產,同時由於高質量裝甲鋼缺乏,車體首上、側面等大塊原本需用厚尺寸軋製裝甲鋼的地方全部用同厚度鑄鐵替代,生產簡便性、材料來源當然是簡化了,可質量也下降到慘不忍睹的地步。
冶金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國自己用鑄造工藝也只能達到軋製裝甲鋼90%的防禦水平,這也是爲什麼霍夫曼拒絕工廠爲提升產量而給虎式配鑄造炮塔的原因——尖端武器就應該保持最好的質量以便給前線足夠信心,就蘇聯自己那種帶氣泡的鑄造工藝,質量就更差,以前37mm反坦克炮是打不穿T-34正面裝甲的,現在400米距離上配鎢芯穿甲彈已完全沒有壓力。防禦能力下降是生產質量惡化最顯著的證明,除裝甲外,操縱性、發動機平均無故障水平也越來越差。
德國方面同樣注意到T-34質量顯著下降:當初質量最好的T-34被前線部隊繳獲後直接可與軍備部按1:1比例兌換4號坦克,然後拿去南線與英美對戰;後來質量下降的那批貨色就拆除炮塔,利用底盤生產各類變形車——突擊者坦克殲擊車就用T-34底盤,這時候兌換比例還能保持2:1;而春醒戰役中繳獲或摧毀的那些T-34,軍工專家們看後只得出出一個結論——“垃圾!”。
現在只能用4輛甚至更多T-34才能兌換1輛4號坦克,最新去處是給各東方國家用於裝甲兵培訓,那樣防禦低就完全不是件事,而故障水平高正好能鍛鍊維修水平!
要想用這種兌了水的坦克去對付精銳的4號H或虎式當然不行,但這種兌水辦法還受到了主管國防工業生產的伏羅希洛夫元帥的表揚——因爲蘇維埃已無力供應足夠的裝甲鋼,如果堅持既往標準,那就意味着坦克產量大幅度降低,這在政治上完全不可接受。用鑄鐵代替裝甲鋼能勉強保證達到預期數量。
至於質量,伏羅希洛夫是這麼解釋的:“反正原來T-34裝甲鋼碰上虎式或者4號坦克或3號突擊炮也會被一炮洞穿,質量再差點也是一炮洞穿,作戰時區別不會很明顯,我們的裝甲兵要勇敢一點,與敵人近戰、亂戰,那樣就有獲勝機會。”
這句話錯麼?當然不錯!問題是在T-34接近敵軍坦克時先要承受多次進攻,本來遠距離上(1500米以外)還能指望45mm的傾斜裝甲防住48倍徑75mm坦克炮射擊(三號突擊炮與四號坦克均裝備此款),現在卻擋不住,無形中增加了被摧毀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