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讀完本書,相信很多讀者都會產生毛骨悚然、未來灰暗的感覺。但故事之所以具備吸引力,正在於對極端情況和未來情境的構建。景芳不是一位末日預言家,她寫作本書的目的,也不是爲了恐嚇大衆。據我瞭解,她本人對人工智能的預期保持積極的理解和期盼,在本書“非科幻思考”的兩篇文章中,她對這一點已經有充分的解讀,並負責任地把她對人工智能非科幻的解讀平衡地呈現給讀者。這兩篇科普性質的文章對人工智能的描述非常易懂,建議每位讀者讀完六篇科幻故事之後都仔細讀一遍。
對人工智能的末日想象,可以源源不斷地激發科幻小說家們的創作靈感。但我強烈呼籲,學者和公衆大可不必爲此過度擔憂。我反對任何關於人工智能終將毀滅人類的說法,一些“超級智能”“奇點”“人機結合”的言論令人惴惴不安,又透過科幻故事中那些大家所熟悉的橋段和場景而深入人心。不過,基於我在人工智能領域37年的經驗,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這類聳人聽聞的預言並沒有切實的工程基礎。科幻小說主要是幻想,而不是“科”學。
我認爲,在未來數十年,人工智能還不能獨立進行“類人”的常識性推理、跨領域的理解、充滿創造性和策劃性的工作,它們也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情感及人類的慾望。那種“全知全能人工智能”尚不存在,現在已知的開發技術也無法開發出此類機器人。這種技術在未來數十年都不會出現,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
與其擔心人類遙遠的未來,不如關心眼前更迫切的問題。人工智能確實將在10—20年給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取代全球範圍內的普通職業和機械職業。我預測,從事翻譯、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的工作內容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如果對全人類的工作進行一個粗略的估計,我的預測是,約50%的人類工作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與其擔心末日來臨,我認爲我們有更急迫的任務:重新培訓職業技能,重塑傳統職業倫理,鼓勵和培養創造性的工作能力,大量培訓關愛型職業工作者和志願者。
請相信我,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應該怎麼學習才能不被機器淘汰?景芳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與人類最大的差距,就在於不懂情感,缺乏對世界的常識和創造力。因此,她心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愛、懂世界、懂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