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7.讓我再回到克洛艾的鞋子上來吧。應該說鞋子事件並不以我持否定態度的個人分析而告終。我承認經過我們認識後第二次最激烈地爭吵,經過淚水、傷害、吼叫,以及右腳的那隻鞋砸破一塊窗玻璃落在登巴爾街的人行道上後,一切才宣告結束。撇開其中情節劇一般的緊張氣氛,這鞋子事件還包含了讓人產生興趣的哲理,因爲它標誌着一個個人生活中的選擇,一個如同政治生活中那樣激烈的選擇:愛情與自由的選擇。
2.這種選擇常常因爲樂觀地把這兩個概念等同而被忽略,一個概念被視爲另一個的縮影。但是如果將兩者聯繫到一起,卻又是不合情理的結合。因爲似乎不可能既談情說愛又擁有自由;而如果能夠擁有自由,又並不總能得到愛情。我們也許可以理直氣壯地質問,除了公開的敵意,爲什麼情人之間的殘酷行爲不能得到容忍(或甚至認爲是可以理解的)?同樣,由鞋子引申到國家,我們會發出類似的疑問:爲什麼那些沒有公衆意識或公民意識的國家讓人民隔絕分散,而不是安居樂業?爲什麼那些把公衆意識、愛、兄弟情誼掛在嘴邊的國家總是以大批大批地屠殺人民告終?
3.“那麼,你喜歡這鞋子嗎?”克洛艾又問了次。
“坦白地說,不喜歡。”
“爲什麼?”
“我不喜歡這種樣子,穿上了像一隻鵜鶘。”
“真的?但是我覺得很雅緻。”
“不見得。”
“就是這樣,你看鞋跟,還有蝴蝶結,漂亮極了。”
“你很難找到與你看法一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