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襄陽有官吏張某,一日夜,其三兄弟同時夢到亡父訴說自己的墳墓被盜,並告訴他們盜墓賊的蹤跡。
賊人很快被捉到,爲首的竟是一對夫妻。
丈夫說:“我們夫妻以盜墓爲業已有十餘年了,每次入墓,都帶着酒食。打開棺材後,按慣例,我和妻子會先跟墓主即那具死屍飲酒。程序是:我先自飲一杯,然後說客人喝了一杯啊。隨後將酒滴入屍體嘴中。再說,主人也喝一杯吧。最後,我妻子也喝一杯。這時候,我會問:酒錢誰出?妻子便說:酒錢該主人出啊。然後,我們才取墓裏的珍寶。但昨晚,打開棺材後,發現裏面的人面色如生。我們依程序而行,當說到‘主人也喝一杯’時,那死屍突然睜開眼對我們笑了一下……”
這是唐朝時的一個盜墓傳說。
在中國古代,盜墓有兩個高潮期:第一是東漢末年到魏晉六朝,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國。三國時盜墓猖獗,曹操還設置了“摸金校尉”這樣專門負責盜墓的職位。五代十國時,則出現史上頭號盜墓賊溫韜。當時,溫以軍閥身份坐鎮關中,幾乎把唐朝皇帝的陵墓挖了個遍。他不像一般盜墓賊那樣在月黑風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盜墓,而是親自帶隊在大白天浩浩蕩蕩地去“開墓”。
按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爲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爲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也就是說,除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外,關中的唐朝十七個皇帝的陵墓都被溫韜掃蕩了。
盜墓這件事,性質當然比較黑。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別具意義: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河南汲縣人不準挖盜戰國魏襄王古墓,發現了一堆寫有文字的古竹簡,當時朝廷非常重視這一發現,晉武帝司馬炎命大臣荀勗﹑和嶠對古竹簡進行研究,最後整理出《竹書紀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戰國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從此大白人間。而溫韜盜掘唐天子陵墓後,使得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真跡有幸被後人目睹。但是,著名的《蘭亭集序》是個例外,它是被溫韜從李世民的昭陵裏挖了出來,還是依舊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國盜墓史、考古史和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
千年來,繁衍不息,盜墓不止。自從有了這營生,一把“洛陽鏟”縱橫千里,直到現在這種鏟子也不過時,足見古人在發明這種盜墓工具時費盡心機。當然,盜墓有多少年的歷史,反盜墓就有多少年的歷史。隨着盜墓者手段越來越高超,反盜墓措施也越來越玄妙。總的來說,反盜墓有兩大手段:
第一,從根兒上就叫你找不到墳頭。比如,三國時曹操死後,設七十二疑冢,把盜墓者搞得暈頭轉向;第二,當然是在墓內設置暗器。一般來說,帝王的陵墓結構複雜,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側室、耳室、角室等組成,且墓門遠非一道,爲斃殺盜墓賊,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